本文目录一览:
- 1、52人被通报学术不端,涉及北大复旦等多所高校,学术造假有何危害?
- 2、北大复旦等52人因学术不端被曝光,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 3、52人因学术不端被通报,涉北大、复旦等,国家级科研为何屡次造假?
- 4、院士指责弟子学术造假是什么事件?
- 5、直博北大,被985研究生举报论文抄袭,还称自己是受害者,这是咋回事?
- 6、南开一本科生直博北大,却被指抄袭论文,当事人对此作何回应?
- 7、如何看待清华解聘抢发北大谢灿教授论文的张生家,你支持清华这样做吗?
- 8、被疑25篇论文造假,北大常务副校长怎么回应的?
- 9、对2019年学术不端事件的一些看法
- 10、北大女博士涉论文抄袭被撤销学位状告母校结果怎样?
52人被通报学术不端,涉及北大复旦等多所高校,学术造假有何危害?
这样的话是相当于在窃取别人的那种劳动成果,很多人都不愿意努力了。
学术造假影响学校的声誉,也会让自己的人品学术被大家质疑,更会对学术的发展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后进的人做学问
学术造假的危害还是非常大的,因为学术造假的话,非常不利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术造假最大的危害,就是无法让企业真正使用人才。所以大部分人都无法接受学术造假的人,而且也会觉得这种人的学术不端。
我们都知道在学业完成之后,相关学校都会给自己颁发相关的毕业证书。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证明自己在学校里面进行学习过,但是有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会选择通过学术造假的方式,让自己拥有比较高的文化水平。
52人被通报学术不端。
首先根据相关部门发布出来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有52人被通报学术不端。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等多所高校,而且在52人之中有32名学者存在抄袭项目申请书的情况。所以当很多网友在看到这则消息之后,都觉得被通报的52人拥有的性质是非常恶劣的。
让企业无法使用真正的人才。
这就是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最大的危害就是让企业无法使用真正的人才。因为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通常都会比较注重人才的使用。而且也会认为拥有高等学校毕业书的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企业使用到类似学术造假的人员之后,我会给企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传递了一种负能量。
最后就是这种情况除了让企业无法使用真正的人才之外,其实也给大量学生形成了一种负能量。因为在大部分学生的心目中,只有通过自己的能力才可以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而不是通过这种类似于抄袭的方式,让自己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所以我觉得被通报的52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检讨。并且针对这种现象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北大复旦等52人因学术不端被曝光,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因为他们不仅抄袭别人的文章,而且还涉嫌剽窃,并且还篡改了别人的研究数据,而且还伪造了论文,所以才被曝光了出来。
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学校的时候触犯了一些学校的规则,而且还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并且还有抄袭的表现。
这背后是另有隐情的,毕竟这种行为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这种行为的严厉管控,严厉打击这种蛀虫行为。
最近,中国“顶尖”医院科学家发表的许多研究都受到了质疑,例如,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的一篇论文受到了学院网站的质疑欺诈。然后让我们列出几个关键词,例如“北京大学”、“学者”和“学者”欺诈“谁不在你最喜欢的词语流中?无论事情多么真实,总会有人提出质疑,可能会有一些真正的问题会受到质疑,其他问题只不过是一些媒体。网站旨在吸引公众对噪音的关注,只吸引流量。
例如,上述北京学术大学受到了一个虚假网站的质疑,我不知道该网站可能会认为维基解密学术出版社,事实上,这个网站是任何可以在上面发表意见的人。而不是官方网站。真正承诺我们生活的唯一事情就是痛苦。这取决于我们的快乐。因此,阅读新闻无法听到风雨,了解真相,最好找到原始论文要知道。
最后,从法律上讲,中国的科学研究并不是非法的,这些科学家从纳税人的钱财中汲取钱财。一旦发现利用国有财产欺诈个人财务和声誉,他们将国家将依法调查和惩罚。对北京大学糟糕学术网站的质疑属于美国。
因此,这个不受欢迎的目标背后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公众,或者这句话不是谣言是可信的,而不是谣言,一切都在官方公报上。理性的调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加强科学研究中所有联系的管理。诚然,科学研究必须经受住同行的挑战和时间的考验。因此,我们也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客观地判断中国的科学研究。
52人因学术不端被通报,涉北大、复旦等,国家级科研为何屡次造假?
是因为国家级科研比较有难度一些,但是很多教授他们又想通过科研评职称,就会找人去代写论文,从而造假。
因为国家级科研缺少专业的人士来进行审核,所以只要把关者通过,后续就很难查验。
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总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是不会被发现的。而且做这个东西太麻烦了。
院士指责弟子学术造假是什么事件?
又一起论文剽窃造假事件!老师揭露学生学术不端,且师徒二人皆为的血液专家,老师还是工程院院士。
血液病专家陆道培联合8名专家召开发布会,指称其弟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在参评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时存在剽窃、侵夺他人研究成果等行为。此前,陆道培已向中华医学会举报,但该申报依然获奖。中华医学会指定北大医学部和人民医院调查,结果认为黄晓军的论文存在“数据有误、标注不清”等问题,但剽窃之说“难明确”。
又有媒体报道称,这起学术争论的背后有陆黄个人恩怨和北大人民医院和道培医院的利益之争。事态如何发展已经不重要,院士揭发弟子造假事件引出我们对学术评价监督机制的隐忧。
近年来,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出台许多法律法规加强学术教育系统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但在科研评奖中依然出现了不少不尽人意的事情: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弄虚作假现象也频频曝光。一些学术机构、大专院校,对于形形色色的学术造假、剽窃都有义正词严的表态,声称“发现一个、处理一个”,但是真要涉及到本单位人士,就陷入到利益的困局:或是因为剽窃者是本单位的学术中坚而有意袒护,或是因为担心本单位的名誉受损而讳莫如深。
老师揭发弟子,前任曝光后任,对于净化学术未尝不是件好事。事实上,学术领域的圈子化与派系化,很大程度正是导致学术腐败现象的源头之一。假如学术领域能打破各种师生系、单位系之类的圈子,学术剽窃、抄袭行为自然失去保护伞。无论从对于维护学者自身的利益角度,还是从维护科学道德、弘扬学术正气角度来说,对于揭露造假一事,体制之内的人、学术圈子内部的人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学术造假之所以屡禁不止,说到底是评价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当前学术界有造假问题发生时,都是由当事人所在单位来调查、处罚,但是目前大部分科研单位校并没有细致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术行为。接到投诉后,中华医学会指定黄晓军所在的北大医学部和人民医院来作为认定机构,换言之,就是自己人查自己人,这样一种难脱干系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审查机制,是一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认定模式,结果只能是流于形式。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的学术评价和裁判机构,没有公开透明的学术腐败受理程序和实体规则,是学术腐败屡屡钻空子的主要因素。
科技研发来不得半点虚假。彻底根除学术不端行为靠的是学术监督和制约机制,建立严厉的学术惩处制度。要遏制学术造假,就要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当年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中伪造数据而陷入身败名裂的困境之中,虽然黄禹锡在韩国名气极大,但韩国有关方面在认定黄的造假事实时,丝毫没有手软,而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认定的结果对黄进行处罚。“在学术界,一个人只要做了一件剽窃的事,一辈子就别想在学术界做这样的事了。”这种严惩机制当然能震慑造假者。
学术不是盗术、骗术,客观、真实是基本要求,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或不打算去做,那么,其所带来的将不仅是一次学术评奖上的丑闻,更无异于一种学术自杀。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科学研究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我们提倡科技人员在科学研究中的严谨和务实,为科学而献身的奉献精神的同时,还必须改革科研评审中种种弊端,完善学术评价监督机制,让一切学术造假之人无用武之地。
直博北大,被985研究生举报论文抄袭,还称自己是受害者,这是咋回事?
他说自己上交的论文并不是自己写的,而是找了代写机构写的,自己也不知道,代写机构还会去抄袭别人,所以说自己也是受害者。
这件事情的真相就是证明学生在网络上购买了一篇论文,结果这篇论文是商家在其他地方抄袭的一篇论文,所以才会导致这次事件的发生。
是因为这名博士生说自己的论文并不是自己写的,而是从代购机构那里买来的,所以他说自己也是受害者。
直博北大,被985研究生举报论文抄袭,还称自己是受害者,其实这也就是这位所谓的同学已经承认自己存在抄袭论文这种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目前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都已经对这一位同学的背景进行了深度调查。
一、直博北大,被985研究生举报论文抄袭,还称自己是受害者
其实学术不端事件可以说年年都有,但是今年的这个学术不端事件确实有点劲爆,有一位网友在网上称南开大学某已经保研到北大直博的学生尹某竟然涉及抄袭论文。然而这位尹某却对保研事项进行了否认,而且还声称自己的论文是受到了辅导机构的误导,他并不知道论文辅导机构竟然是将英文直接翻译之后,直接给他把这篇文章给发了出去,这简直就是一副丑恶的受害者的嘴脸。
二、这其中的猫腻
其实这就是一个变相抄袭的案中案,这位被举报的尹同学本身的论文就算不参与相应的保研加分事项,但是论文代撰写是一个严重学术不端行为,不管放在哪一个学校肯定都处于一种被开除的状态序列,我们必须对这一抄袭事实进行认定。不得不说的是这位尹同学还真的是一个大聪明,不会真的有人以为自己的其他论文涉及代撰写的行为就不是学术不端吧?目前北大和南开大学已经进入了调查状态,事后调查结果出来以后就会进行相应处置。
三、论文抄袭应该休矣
不管是谁抄谁,论文抄袭本身就涉及一个人的学术道德问题,也许我们能够在学术圈子里面接受一些低质情况的出现,但是低智并不意味着个人的道德就会败坏,但论文抄袭绝对代表一个人的道德是败坏的。更加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关于这种论文抄袭的遏制环境其实并没有多大改善,我们相关学校对于这种论文抄袭行为还是要严查彻查,而且还必须持有一种零容忍态度,否则生态被破坏了,再想恢复就很困难。
南开一本科生直博北大,却被指抄袭论文,当事人对此作何回应?
当事人回应自己根本就没有抄袭别人的作品,而且都是自己一笔一画写出来的,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当事人认为可能受到了冤枉,因为之前风格类似,内容并没有重复。
当事人多次称论文与保研无关,想必是担心宝贵的资格被取消
当事人认为他也是受害者,现在已经报警处理了。根据当事人的描述,这个论文是他在七月底额时候,联系了论文辅导机构得到的,为了这个论文还花费了几千元的版面费。他对于此次的抄袭事件表示自己也是无心的,论文发表之后也进行查重过了,他也是不知情的。
这篇被抄袭的论文和原作者发表的论文几乎一模一样,虽然内容删减了不少,但是从整体来看的话,相差不良多少。抄袭论文的作者现在已经被保送到了北京大学,拟录取方向是凝聚态物理。这件事曝光之后,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有部分网友认为,这位抄袭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将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如果这事没有做好妥善处理的话,恐怕类似的事情以后还会发生。
买卖论文本身就是不允许的,这是学术不端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了,需要严肃的处理这件事。同时四川农大的很多学生也出来支持举报者,希望这件事能够得到公平的处理。抄袭者的论文既然是抄袭的,那么他的成绩很可能会被取消,而北大也有可能会取消他的保送资格。同时北大也会对这件事进行第哦啊查,如果事情属实的话,这位抄袭者的成绩将不作数。
抄袭论文的事情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任由发展的话,未来这种现象可能会越来越多。为了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需要严查处理,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才行。从抄袭者的态度来看,他也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当初论文真的查重的话,不可能会有这么多相似的地方。这篇论文被抄袭者拿去只不过更改了一些内容,里面的框架和结构都是相似的,由此可见这位抄袭者的行为十分恶劣,一旦事情属实的话,严惩不贷。
如何看待清华解聘抢发北大谢灿教授论文的张生家,你支持清华这样做吗?
我支持清华解聘抢发北大谢灿教授论文的张生家。
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发表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评审过程,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抢发他人的研究成果不仅违反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也损害了其他研究者的利益和声誉。因此,对于这样的行为,应该采取严厉措施予以惩戒,以维护学术界的良好声誉和学术秩序。
其次,清华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应该秉持高尚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树立良好的学风。解聘张生家这样的行为,表明了清华大学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态度,有利于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学术地位。
最后,解聘张生家也是对其他研究者的一个警示,提醒他们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要走上不端行为的道路。同时,这也是对学术界的一个提醒,需要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学术研究环境。
综上所述,我支持清华解聘抢发北大谢灿教授论文的张生家,认为这是维护学术道德和规范的必要措施。
被疑25篇论文造假,北大常务副校长怎么回应的?
北大常务副校长对”被疑25篇论文造假“一事进行了回应:少数论文存在标记错误的现象,但并没有发现数据造假和学术不端情况,下一步会更加严谨的进行核实,客观回答大家提出的质疑。
他的回应就是,所著论文中不涉及学术不端的事情。少数论文存在标记错误,不影响科学结论,目前正在勘误。
他回应少数论文确实存在标记错误等现象,但是造假是不可能的,科学结论是正确的。
作为世界知名高校,北大校长的论文被质疑造假,这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人们对此问题的关注说明了人们都很痛恨学术造假这种行为,为了尽快让社会公众知晓真相,北大的常务副校长专门对此问题进行了回应。
1、首先向社会公众的质疑表达了谢意
作为一个著名高校的副校长,对于出现质疑的声音,他以非常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对待此事。他并没有抱怨,而是表达了谢意,这是一种极好的公关,对于降低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缓和毛段焦点有很大帮助。
2、对网友质疑的问题进行了澄清
网友的质疑主要原因是受学术网站评论人提出的质疑影响,对于这些人提出的问题,这位副校长和他的团队成员非常重视,并对论文中出现的数据进行了再次的核实,可以确认数据并不存在造假的行为,经过对论文数据和结论的进一步核实,更加验证了论文中的结论,所以这些论文内容上是不存在问题的。
3、论文的标注可能存在问题
尽管论文内容没有问题,但是在标注上存在部分错误,但是这并不涉及学术造假,也不会对实验的结论造成影响,所以目前正在和杂志社进行沟通,尽快改正。
4、对于不同观点的应对
对于实验结果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人表示看不懂,这很正常,只要相关人员做好沟通,对问题进行深度探讨,都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所以对于此次网友反映的学术造假,北大以及这位副校长都很重视,专门对此问题经行了澄清,对人们不解的问题做了解答,相信借助这四点介绍,人们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件事情的最新发展情况,这件事情也会尽快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对2019年学术不端事件的一些看法
? ? ? 每一年的年终总会有一些“新词”出现,用以代表这一年所发生过的“热点”事件。对于马上就要结束的2019年来说,“学术不端”这个词绝对不会被落下。但“学术不端”绝不是2019年才出现的新词,关于这一词最早什么时候出现我们无从得知,也无法考证,但可以这样说,自从人类有了治学之术,就有“学术不端”出现。然而近几年国内外屡屡爆出的“学术不端”行为着实让人咋舌,而更使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之中又不乏有学术大牛的身影频频出现。前面说“学术不端”渊源已久,那么为什么本应是象征着真理、科学、诚信的学术净土上会一直伴生这样格格不入的“异类”,为什么在这个对其“人人喊打”的时代,这种理应早被灭绝的“异象”却还屡见不鲜,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 ? ? 今年年初,“翟博士”一句“不知道什么是知网”的无心之言,却迅速激起热心网友的“好奇心”,感慨于这个时代网络这把双刃剑所拥有巨大力量,很快“翟博士”引以为豪的学术成就就被“好奇的”网友们翻了个底朝天,自此打响了2019年学术不端的“第一枪”。而这一枪不仅打掉了假博士的学霸人设,使“学术不端”进入了大众视野,也开启了今年“学术不端”的链式反应。从三月份到五月份接连爆出的研究生论文抄袭事件一直到最近涉及诸多知名教授、杰青、两院院士的学术丑闻,使得2019年的学术圈的“瓜”越来越大。
? ? ? 那么到底什么是“学术不端”呢?借助网络,可以搜索到很多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解释,综合起来学术不端一般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在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篡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 剽窃 (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更广泛的像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现在也还发生着,但是像目前的中国这样如此泛滥,以至于严重到快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其表现形式不仅在人数众多、发生频繁,机构多样,而且表现在涉及范围广到了上至院士、教授、下至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
? ? ? 早在两年前,国际权威医学杂志《肿瘤生物学》就将多达107篇的中国医学论文集中撤稿,以至于创下“国外学术期刊单次撤稿量最多,单个期刊撤稿总量最多,中国学者遭集体撤稿总量最多”的一系列记录,这次撤稿风波也使得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遭受重创。鉴于今年年初“翟天临事件”再一次使学术不端行为映入大众眼帘,于是各大高校相继发出《联合宣言》,高呼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内部自纠自查,让学术回归纯粹。伴随着这一季毕业生对一夜间突然升高查重率的郁闷叫苦声,19年5月29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行业标准(CY/T174-2019)。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也陆续开展了关于学术道德建设,科研诚信培养相关的课程以及讲座。一时间多种措施齐上好像控制住了这个多年来的顽疾,但很快,随着时间推移,后续又有相关学术不端行为被报道出,这时我们再也不能像一开始一样,仅仅把这一切都归于中国高校缺乏对学生的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教育这一个原因。
? ? ? 有人认为,使中国的学术不端那么难管的原因一个是学术不端这一概念一直难以界定,因为不同的时期对于不同文化学科背景的人们来说学术不端的定义都是有分歧的。第二就是调查代价高,对于部分学术不端难以完全防范,相应的管理策略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只能查出过去的不端行为,对于防范未来并没有什么作用。第三就是现在大多都为合作式科研,因此对于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责任划分不明确,没有具体的行为责任人接受应有的处罚,以至于每次发现学术不端行为最终结果都是“躲过这一阵风声就没事了”,最后不了了之。结果引来更多的人效仿,不仅没有起到管控作用,反而促进了这种行为发生。
? ? ? 作为一个才刚刚涉足科研半步的小白,正准备好好拼搏一番时,却听闻了这么多令人不敢相信的学术不端行为,这中间又涉及了那么多代表你所奋斗领域顶峰的学术大牛,以至于我刚刚才树立起来的科学信仰差点崩塌,真的感觉到非常痛心。当今的科研环境“灌水”现象普遍发生,就我所涉及的生物医学来说,“灌水”的难度低到了什么程度简直不可想象,以至于有人说:生物医学是门玄学,实验做不出来,就P个图,实验做不出来,那就先想结论,已经有了结论,就把数据往结论上做,反正没人看的出来。但真正的科研之路,是漫长、艰苦和枯燥的。学术研究是由人来做的,难免会出现错误,无意的错误可以被改正,这无关学术道德,但有意的错误是存在主观恶意的,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相应的舆论谴责和处罚。
? ? ? 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科研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学术不端,科研失信,不仅践踏了科学尊严,还浪费了相关共同体的时间和资源,损害了国家的科研形象。学术不端是顽疾,但不是绝症,治得好,我们也一定、必须要把它治好,而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继续发力出台落实监管措施,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参与学术科研的个体做到洁身自好,谨言慎行,拒绝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从决定要做科研那一刻起就杜绝“划水”。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地方照不到太阳,但只要我们能时刻记得自己最初为什么出发,心里有目的地,那么无论这一路多么曲折,我们也不会迷失在黑暗之中,耐心守得云开,总会看见月明。
参考资料:
1.2019年出现了哪些值得反思的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行为,后续如何,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 言深的回答 -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6573783/answer/903942588
2. 冰点调查-学术不端行为,你怎么看?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2-08-31
3.一个科研狗对“南开校长曹院士论文造假事件”的完全剖析。毕导.https://mp.weixin.qq.com/s/IP-l2P7glaV3tN3lwy4Miw
北大女博士涉论文抄袭被撤销学位状告母校结果怎样?
北京大学女博士于艳茹因涉嫌论文抄袭被母校撤销博士学位一事尚未尘埃落定。
6月初,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北京市一中院”)作出终审判决,认定北京大学作出的撤销于艳茹博士学位决定程序违法,亦缺乏明确法律依据,撤销之前北大作出的撤销学位的决定,同时驳回了于艳茹要求恢复其博士学位证书法律效力的诉讼请求,认为这一诉求“不属于本案审理范围”。
“于艳茹案”是我国首个因涉嫌论文抄袭导致博士学位被撤销的行政诉讼案件,记者一直关注此事进展,终审判决后,记者曾辗转联系上了于艳茹,但她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一审:北大撤销学位程序违法,不支持恢复学位诉求
于艳茹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8级博士研究生,2013年7月5日,她从北京大学毕业,并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随后,她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2013年1月,在读博期间,她将撰写的论文《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的“投石党运动”》(以下简称《运动》)向《国际新闻界》杂志社投稿。
同年5月,临近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她提交了答辩申请书及科研统计表,《运动》被她作为科研成果列入答辩申请书,注明“《国际新闻界》于2013年3月18日接收,待发”。
当时,连同《运动》提交的还有她已发表在核心期刊的4篇论文及其他3篇未发表的论文。
2013年7月23日,在于艳茹拿到博士学位,毕业18天后,《国际新闻界》才刊登了《运动》一文。
时隔一年多后的2014年8月17日,《国际新闻界》发布公告称,于艳茹在《运动》中大段翻译原作者的论文,直接采用原作者引用的文献作为注释,其行为已构成严重抄袭。
随后,北京大学成立专家调查小组调查于艳茹涉嫌抄袭一事。2015年1月9日,经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后,北京大学作出撤销于艳茹博士学位的决定,称其在校期间发表的《运动》存在严重抄袭。
北京大学称,依据学位条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北京大学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等规定,决定撤销其博士学位,收回学位证书。
于艳茹不服,相继向北京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提出了申诉,均未获支持。2015年7月,她将北京大学告上法庭,请求法院撤销北京大学作出的撤销决定,并判令恢复其博士学位证书的法律效力。
今年1月17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海淀法院”)经审理认为,北京大学作出的撤销决定有违正当程序原则,适用法律亦存有不当之处,判决撤销北京大学作出的撤销决定,由北京大学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海淀法院认为,学位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虽然未对撤销博士学位的程序作出明确规定,但撤销博士学位涉及相对人重大切身利益,是对取得博士学位人员获得的相应学术水平作出否定,对相对人合法权益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因此,北京大学在作出被诉撤销决定之前,应当遵循正当程序原则,充分听取于艳茹的陈述和申辩,保障于艳茹享有相应的权利。
本案中,北京大学虽然在调查初期与于艳茹进行过一次约谈,但此次约谈系调查程序。北京大学在作出撤销决定前未充分听取于艳茹的陈述和申辩,因此,作出的撤销决定有违正当程序原则。
此外,海淀法院还认为,北京大学作出的撤销决定中仅载明依据学位条例、《北京大学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等规定,未明确具体条款,故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适用法律亦存有不当之处。
一审判决驳回了于艳茹要求恢复其博士学位证书法律效力的诉讼请求,称不属于本案审理范围。
一审判决后,北京大学向北京市一中院提出上诉。
二审:即便没有规定,也应保证程序公正
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检索到了北京市一中院的终审判决书, 判决书显示,北京大学在上诉中提出了三条理由:没有相关法律规定,学校在作出撤销学位决定之前必须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与申辩;约谈属于调查程序,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向于艳茹提及最终处理结果的问题;尽管撤销决定中没有列明具体法律条文,但这不表明相关的法律依据不存在。
北京市一中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北京大学作出撤销决定时是否应当适用正当程序原则;北京大学作出撤销决定的程序是否符合正当程序原则;北京大学作出撤销决定时适用法律是否准确。
针对第一个焦点,北京市一中院认为,正当程序原则的要义在于,作出任何使他人遭受不利影响的行使权力的决定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意见,正当程序原则是裁决争端的基本原则及最低的公正标准。本案中,北京大学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其在行使学位授予或撤销权时,亦应当遵守正当程序原则。即便相关法律、法规未对撤销学位的具体程序作出规定,其也应自觉采取适当的方式来践行上述原则,以保证其决定程序的公正性。
针对是否符合正当程序原则的问题,北京市一中院认为,北京大学在作出撤销决定前,仅由调查小组约谈过一次于艳茹,约谈的内容也仅涉及《运动》一文是否涉嫌抄袭的问题。至于该问题是否足以导致于艳茹的学位被撤销,北京大学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提示,于艳茹在未意识到其学位可能因此被撤销这一风险的情形下,也难以进行充分的陈述与申辩。因此,北京大学的约谈,不足以认定已履行正当程序。
北京市一中院还认为,本案中,北京大学作出的撤销决定虽载明了相关法律规范的名称,但未能明确其所适用的具体条款,相对人难以确定援引的具体法律条款,一审法院据此认定撤销决定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无不当。
终审判决生效后,北京大学通过官微表态,尊重法院的判决,依照相关程序处理,但也将继续严肃学术规范,对任何违反学术道德、抄袭剽窃的行为绝不姑息,切实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尊严。
据了解,在诉讼过程中,于艳茹认为,她涉嫌抄袭的那篇论文不是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只是一篇课外作品,不应该因此作为撤销她博士学位论文的依据。而北京大学方面则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论文,只要论文存在抄袭,就属于学术不端行为,根据北大校规和学位条例的相关规定,就可以依法撤销其博士学位。
另外,双方对“在校期间发表”这个概念也有不同理解,于艳茹认为,《国际新闻界》发表其作品时,她已经从北大毕业了,所以,不属于在校期间发表。北大方面则认为,论文的创作、投稿、发表是一个过程,于艳茹涉嫌抄袭的论文在她提交的博士学位申请材料中,当时已经列入“待刊”一栏中,所以属于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资料图
专家:北京大学剥夺于艳茹博士学位的处罚过重
“两审判决都回避了实体问题,没有就撤销学位是否具备条件及撤销学位本身是否违法作出确认,而是以程序违法撤销决定。实际上,在北京大学补正程序后,还可以继续作出撤销学位的决定。”此案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育法研究中心曾经两次召开研讨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莘多次表达自己的观点。
刘莘指出,从实体分析,北京大学撤销于艳茹博士学位是不合理的。她说,虽然学术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对于已经授予的学位,如发现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况,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可以撤销”,这给了学校以撤销学位的权力和自由裁量权,但是在运用这项权力的时候,绝不是毫无限制的,应当对舞弊作伪行为进行区分。
“于艳茹申请学位的时候报了4篇发表4篇未发表的论文,被指抄袭的属于未发表的文章。北大申请博士论文答辩的条件是要有不少于两篇发表的论文,她不罗列4篇未发表的就已够申请博士学位。”刘莘说,被指抄袭的论文和于艳茹获得博士学位没有关联,至于涉嫌抄袭,杂志社已公告说明,已给其在学术界带来不利影响。行政处罚法有一个过罚相当的原则,可以放之用于四海,过于严苛不符合人性,也缺乏合理性。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熊文钊也持类似观点。他指出,授予博士学位的条件和撤销的条件应该是对应的,排除于艳茹被指抄袭的文章,她仍旧符合获得博士学位的标准,撤销学位是不合理的。
两次研讨中,《北京大学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中的第五条规定均被学者提及。该条规定:已结束学业并离校后的研究生,如果在校期间存在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一经查实,撤销其当时所获得的相关奖励、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从该条规定来看,于艳茹的行为属于惩罚对象。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李洪雷指出,尽管学位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可根据学位条例制定本单位的授予学位的工作细则,但至少应当与学位条例保持一致。
此外,李洪雷还指出,《北京大学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第五条还规定要结合情节、后果和本人的态度进行处理,而对于艳茹的处理没有考虑这些情节。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建顺则特别重视本案判决书中提及的正当程序原则,他认为遵循正当程序原则意义重大。他对判决书里说“于艳茹没有申辩陈述的机会”这个说法表示支持。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进正当程序原则,这对于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绝大多数专家都认为北京大学剥夺于艳茹博士学位的决定过于草率,处罚过重。但于艳茹的博士学位能否恢复,目前尚无官方消息。
继续等着,看看最后是什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