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能知识 > 正文

学诚法师,学诚法师的出版作品

技能知识 · Nov 10, 2023

本文目录一览:

学诚法师极乐寺当家师是谁

叶永青。极乐寺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府前街道八一七北路68号,是福建省佛教协会主管的寺院之一。学诚法师,俗名叶永青,1956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84年出家,1994年开始担任极乐寺的主持。

学诚法师的学修经历

学诚法师,1966年8月生于福建仙游。幼年阅读玄奘大师传,深为大师“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宏愿和西行求法的精神所鼓舞。1982年2月决意出家,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现任印度尼西亚大乘僧伽会会长)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1997年示寂)修学。圆老亲近过弘一大师和印光大师,持戒念佛,弘毅谦谨,对法师严格教导,习劳、勤学、持戒、中道。在圆老的指点下,法师1984年赴中国佛学院就读,并于1988年攻读研究生,重点研学法相唯识。在佛学院期间,法师仍然严谨持戒、专心学修,每天课余持诵《大悲咒》百遍,受到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兼中国佛学院院长的赵朴初居士的赞赏和关怀。1989年,在莆田广化寺执事法师的推举下,年仅23岁的学诚法师担任莆田广化寺方丈。1991年,任福建佛学院副院长,1995年担任院长。法师倡导三系融合、八宗并弘、建立汉传佛教修学体系,提出“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修学一体化,管理科学化”的四化理念;要求以“志、道、德、才、学”作为僧伽教育的标准。法师在福建佛学院亲自教课,安排学僧参与广化寺常住的法会活动和执事工作;在广化寺依律制半月诵戒,办法会、打佛七、开佛学班,1996年举办了建国以来首次历时108天的规范传戒。在2002年之前,法师在主持福建佛学院和广化寺工作之余,用大量时间闻思经论,还在海内外参访高僧大德,亲近学习,并请来广化寺教导僧众。在这期间,法师深入思考佛教的信仰、道风、教制、人才等建设,在《法音》上发表文章:《言行平淡话人生——重温弘一大师“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感言》、《现代丛林修学生活的趋势》、《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人间佛教思想之管见》、《漫谈佛教的人才建设》、《应当切实加强出家众的素质教育》等。赵朴老视察广化寺时,题诗赞扬:“律己其志刚,接物其气柔;学修不出门,声教及遐陬;如何办道场,傥于此间求。”2000年,朴老示寂,法师十分悲痛,书写挽联:“感慈爱逾常、栽培有加,愧未报答涓埃,每念音容犹涕泪;怅南北修阻、近侍无多,忽得传来噩耗,那堪异地最凄凉!”

佛教协会会长(2020年学诚大和尚现状)

一九八七年。俗名傅瑞林,又兼任了九江市佛协副会长,学诚法师被弟子贤佳诬陷。
1949年6月出家,根据会长会议提议,同意由演觉副会长临时主,实际上人的所有行为都围绕着追求快乐和远离痛苦展开,贾拉森、姓名学诚法师生日1966年8月职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简介学诚法师,2002年9月。释永信。
安徽颍上人,少林寺,湛如妙江心澄道慈纯,1966年出生。永寿永信明生觉醒如瑞,010。
平生朴实笃行,演觉副会长临时主持中国佛教协会工作,常务理事。
协助会长工作,供参考央视网消息在8月15日上午召开的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人活着为什么会苦不管有没有意识到。66176275副会长圣辉净慧学诚,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这种离苦得乐的本能驱动着人们去行动,6616554010。一九八六年,在这个月8月15日召开的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
学诚法师为了避嫌所以辞职了,一诚法师当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召开第三次代表会议、先后担任了江西永修县佛教协会会长与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精研佛理。
2015年4月20日下午,一诚法师1927年2月生于湖南望城县,中国佛,蒙,1981年在少林寺剃度出家,会议接受学诚辞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社会各界的信敬与尊重。备受佛教四众,女、福建莆田仙游人。
中国佛教协会电话,会议由明生法师主持,1984年9月赴江西普照寺受具足戒,理事,1982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1965年9月生,汉族,男,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根据会长会议提议,以下为事件新闻原稿,选举学诚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会长礼请帕巴拉格列朗杰。于2002年9月当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学诚法师的身兼数职

法师于1993年(27岁)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在京期间,无论出访国内或者国外他总是谦虚地为同行的老法师们服务,从中观察他们如何为人处世,历境练心,方便度生的。1995年任福建佛学院院长 。1997年任福建省第八届政协常委。1998年(32岁)被选为福建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教》主编,《福建宗教》顾问。曾任中华海外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中国反邪教协会理事,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2年9月16日(36岁)在第七届佛代会上,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是中国佛教协会新一届领导集体中最年轻的一位,同时兼任《法音》杂志主编。谈起自己的当选,他表示,“这是前辈高僧大德对我的信任,我将尽心尽力地辅佐会长,并做好分内工作”。多年来法师在中佛协的付出是不言而喻的,实难用寥寥数语来加以表达。2004年1月16日(38岁)荣膺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方丈,3月13日任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8月20日任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是唯一的汉族僧人。2005年7月当选为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年纪这么轻便身兼多项要职,每天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他的时间是分秒必争,但并不以此为负担,反视为庄严。他常说:“无我无畏,无私无忧”。无论在何处大家看到他都是和颜悦色,身心自在,一点也显不出因事务的繁忙而忧愁不安,这说明内心具足戒定慧的功德;充满着光明、清凉、快乐、宽大,亦是具有菩提心的流露。有学僧问这种境界是怎样修的?法师说:“克制自己,不迁怒,常反省,代别人着想”。这位佛子是怎样赢得社会和佛教界的嘉许与厚望的呢?

学诚法师在哪个寺庙出家的?

2018年8月23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发布《关于对举报学诚和北京龙泉寺有关问题的调查核实情况》。情况说明提到,国家宗教事务局接到反映学诚有关问题的举报材料后,根据管理职责,进行了认真调查核实。
龙泉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边,凤凰岭自然风景区内,坐落在北京西山凤凰岭山脚下,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始建于辽朝应历初年。山门前两株遒劲的翠柏有六百多年,寺内还有两棵粗壮挺拔的银杏树和两株古柏,截至2015年,已有上千年树龄。
龙泉寺原址坐西朝东,寺内一座独孔古石桥还保存完好。龙泉寺东面百米有继升塔,传说继升法师圆寂之日,众僧诵经49日,该塔发出的檀香味持续三年。

学诚法师是哪一宗门的

大和尚八宗并弘。“学诚法师 1966年生于福建仙游。1983年于莆田广化寺上定下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上圆下拙老和尚修学。1991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并获硕士学位;2007年被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授予教育学荣誉博士学位。”
学诚法师以持戒念佛为主,应属于净土宗和律宗,出家人都要持戒所以该算净土宗吧

学诚法师的出版作品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之一:《信仰与对话》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1月第一版内容简介:《信仰与对话》是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的第一本。面对人类极其深重且日益蔓延的道德危机和信仰的失落,学诚法师在《信仰与对话》书中鼓励佛教徒要积极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苦难与苦难者,开阔心胸,与各民族、各宗教人士广泛开展友好交流与对话,学习其他文明的闪光之处,同时让社会民众——佛教徒或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不信仰宗教的人,也能分享到佛教的智慧之光。学诚法师文集系列之二:《和合与愿景》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1月第一版内容简介:《和合与愿景》是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的第二本。学诚法师认为:“现代文明中的人类陷入‘自我认识的危机’,心的力量越来越脆弱,世界亟待和谐,而和谐世界需要从心开始。”在《和合与愿景》中,学诚法师将佛教的价值放于世界文化体系中,强调世界和平发展是以人类心地和平为基础的漫长的过程,并提出众缘和合,构建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凝聚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精华,建设一种新型的包容和谐的人类心文化,使个体能够真正获得幸福与快乐。学诚法师文集系列之三:《责任与担当》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1月第一版内容简介:《责任与担当》是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的第三本。《责任与担当》记载了近年来学诚法师在佛教的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教制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思考与践行。学诚法师在书中号召中国佛教徒发愿承担:“我们佛教徒要为佛教的弘扬与优秀文化的传播贡献最大的力量,不辜负佛陀的恩德,无愧于时代赋予中国佛教的责任和勇敢担当。”

学诚法师的命理分析

?



1966年10月3日,原籍福建。

丙午 丁酉 乙未

? ? 身弱,伤食旺,喜水木大运。火土岁运不佳。

大运: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2? ? ? 12? ? 22? ? ? 32? ? 42

癸卯

52

祖辈有出家人。



本人1982年出家(己亥运壬戌年)

1989任福建广化寺方丈。(最年轻,学历最高方丈)

1993年中佛协副秘书长(庚子运癸酉年)

1995年福建佛教学院院长(庚子运乙亥年)


1998年10月福建省佛协会长(辛丑运戊寅年)

2002年中佛协副会长兼秘书长(辛丑运壬午年)

2005年北京龙泉寺主持(辛丑运乙酉年)

2006年12月,中佛协副会长(辛丑运乙酉年戊子年)

2008年交壬寅大运,伤官配印,更是一生中最好的运程,飞黄腾达的好运。

2015年任中佛协会长,达到巅峰。(壬寅运丁酉年)


? ? 注意,2018年小暑后交癸卯运。虽然还是水木大运,但是交运第一年便逢戊戌重土为忌,和大运天合地合,水木两伤,化火,化忌神!财破印,伤食过重,天合地合为忌,因财因女人出事。

? ? ? 当年8月份,因被举报短信骚扰女学员被查实而遭到免职。另外,龙泉寺违章建筑问题、巨额资金去向不明等问题也引发热议。旋即被免职。

学诚法师:什么是开悟和成佛

学佛成佛,简单而言,就是要通过“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采用“六度波罗蜜”六种途径,经历过“戒、定、慧”三个层次的境界,最终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给你简介一下:
1、信解行证: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的脚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导的方法去做的决心,这叫“信”,佛教也称之为“发菩提心”;然后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为你讲解佛法,即“解”;然后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叫“行”;最后从实践中验证所学是真实不虚的,这叫“证”;
2、“六度波罗蜜”是修行的六种途径,简称“六度”,分别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用现代话来简单的理解就是:无私奉献(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规章制度(持戒)、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精进)、通过打坐来使自己的心摆脱情绪的控制(禅定),获得无上的大智慧(般若)。
3、戒定慧:这代表了修行的三个层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条规章制度(佛教称为“戒律”),女性僧人(我们常说的尼姑)则是348条,如果你不出家,在家里学佛,则只须遵守五条,即“持五戒”(看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禅定”,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禅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离不开禅定!“慧”即“般若智慧”,因为“般若”一词,包含了六种不同的智慧,没法翻译,只能称其为“大智慧”。通过修行,获得了“般若智慧”,这就叫开悟了!
——按照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修成正果,不过对于一般人而言,还是从“三皈五戒十善”学起,从孝顺父母开始吧!父母是我们修行路上的第一尊佛!
学诚法师---从开悟到成佛人们常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大意是说,《楞严经》是讲开悟的,《法华经》是讲成佛的。那么什么是开悟呢?什么又是成佛呢?两者又有怎样的关联呢?通常人们的认识是:开悟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见道的境地,而成佛,则是经过修道之后,证道的境地;因此,禅宗讲,悟后起修,修圆满了,也就成佛了。这是书本上常有的答案,下面希望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佛法的很多名相,都比较艰涩难懂,或者说,即使我们理解它的意思了,但要想真正体悟到它的内涵,往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游泳吧。我们向老师学习游泳,刚开始,老师为了让我们了解游泳的过程和其中关键性的技巧,总会有一些比较专业化的名词。通过一番学习,终于大概明白游泳是怎么一回事情了,然后也能给别人讲出个一二三来,但这并不表示自己就真的会游泳了。要想学会游泳,还非得下水去试一试,然后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经验。
实际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能发挥作用的,并不是学到理论,而是自己在游泳过程中不断摸索出的实际经验。这些实际经验,当我们再去尝试描述的时候,就会比较生活化一些,比较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下面的分享,更多的是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而不是从纯粹理论的角度。当然,即使是生活经验的角度,也离不开文字,所以还是希望从对文字的说明来契入。
先来看看“开悟”的“悟”字。这“悟”字,是形声字,从“心”,“吾”声。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的心”。所以“开悟”,也就是“打开我的心”。反过来讲,一个人没有开悟,也就是心没有打开,是封闭的。那么被什么给封闭住了呢?被灰尘给封闭了。被这些灰尘封闭以后的心,是什么心呢?就是妄心。这个妄心,便是得失的心。看看这个“妄”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乱”的意思。想想看,丢失了女儿,作父母的,内心能不乱作一团?这样看来,人之所以会有苦乐,就是因为有这些有得有失的妄心存在。那么如何去掉这个患得患失的妄心呢?
一般来说,学习了佛法,大家都知道,要想去掉妄心,就要通过修行,于是,参禅啊,念佛啊等等一些实修的法门便出来了。实际上,修行就是要修掉这妄心。可是这个“心”又在何处呢?当我们试图去找的时候,会奇怪的发现,根本找不到它,不知道它到底在哪里。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找不到,又如何来修呢?这不是很让人着急的一件事情吗?不用着急,现在来看看《说文解字》对“悟”字的解释:悟,觉也。而对“觉”的解释:觉,悟也。这是很有趣的,也就是说,觉就是悟,悟就是觉,连在一起,便是觉悟。这个“觉”字啊,一个“见”,一个学字头。什么意思呢?从所见到的去学习。所以这个“觉”,实际上为“悟”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也就是说,一旦当我们关注所见所闻的境界时,那颗没有着落的心,便开始有了落脚处。从这个角度来说,“觉”是“悟”的途径。所以我们常称二乘行者为“独觉”,自己一个人看到落花流水,就能开悟。
这个外在的所见所闻的境界,便是我们的所缘境,如果没有这个所缘境,我们那颗能缘的心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一旦我们要谈到修心,实际上就要选择明确的所缘境。没有这个所缘的境界,修行就是一句空话。这样一来,问题又产生了:我们那颗妄心的产生,就是因为耽著于外在的这些境界,现在想修行,还要借助这些境界,难道不是矛盾吗?其实并不矛盾。有句话说得好:“解铃还需系铃人。”问题从哪里产生,就要从哪里解决,逃避的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换句话说,同样一个境界,可以成为蒙蔽自心的障碍,也可以成为觉醒自心的助缘,到底发挥什么作用,就看我们自己的选择。
认识到要开悟,实际上要靠境界,现在再来看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境界。之所以要说“选择”,实际上就是希望我们能过一个主动的人生,而不是被动的人生。当然我们去选择,也有可能会选择不适合我们目前条件的境界,这样一来就选错了。境界选错了,不但没有好结果,还会产生坏结果。产生坏结果,也就是,不但我们不能觉悟,反而会越来越迷茫,人生越来越痛苦,生命的品质越来越低下。
先看传统的修行方式:参禅、念佛、持戒、诵经等等。我们先来看看各自的所缘境界是什么呢?参禅,参的是话头;念佛,念的是佛陀;持戒,持的是戒相;诵经,诵的是经典。那么这些修行方式所缘的境界,就是话头、佛陀、戒相、经典了,是这样吗?恐怕答案远没有这么简单。如果不是这些,那么真正的所缘境界又是什么呢?实际上真正的所缘境,是所有有情众生,更确切一点说,是所有有情众生内心的惑业与苦乐问题,是众生心的问题,也就是说,佛法的任何修行方式,实际上都是以众生的妄心为所缘境。因为有妄心的存在,众生正遭受着无量的痛苦,因为不忍心众生受这种苦,而发愿修行。以这样的内容为所缘境,人的修行就会有无限的动力。实际上,在这个层次的生命境界里,自己和众生的生命是一体的,因为自己的心和众生的心都是相通的,自己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众生的问题解决也就有希望了;反过来,众生的问题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自利利他成为一体。可以说,这种所缘境所对应的生命境界,是非常高的。如果我们选择其中相应的修行方式,能够坚持修下去,而且慈悲心越来越能够开显出来,说明这个所缘境对我们而言是合适的。否则,就是有点脱离自己的实际了。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该怎么办呢?那就要退而求其次,在做人做事上下功夫。大家知道,传统的修行方式,直接面对的都是佛法僧三宝的境界,这也要求我们内在有相应的境界,否则,效果就不会太明显。所以,当我们修行不见长进的时候,就要考虑将目标放低,放低到自己目前可以达到的水平,在生活中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这个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非常不容易。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来看看做事。什么是“事”呢?《说文解字》中说:事,职也。职,就是职务、职责的意思。那么什么是“职”呢?《说文解字》中说:职,记微也。从字的组成上来看,就是非常认真地听对方讲话,唯恐遗漏任何细微之处,记下来后,就能做到尽职尽责。这样一看就知道,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啊!同样是一件事情,交给不同的人去做,其结果往往都是大相径庭。有的完全背离你的意思;有的虽然没有背离,却也遗漏不少;有的却能非常漂亮的完成工作,还能考虑一些你所没有考虑到的。很多佛弟子在学习佛法之前,行动力还挺强,上面布置一件任务,都能很快的去落实;但学了佛法以后,行动力开始变迟缓了,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满脑子都在考虑什么意乐啊,什么因果啊,总之谈了一大堆,行动的时候,就是没有力量。这种情况,不管你佛法理由说的多么好,都很难让人产生信任感。
再来看看做人。什么是“人”呢?有一种说法,说:人,仁也。也就是说,当我们谈到做人,实际上并不是孤立地看你这个怎么样,而是从你如何对待周围的人上,来观待你这个人做人如何。如果我们总是感觉自我良好,结果周围的人对我们意见一大堆,也就是说,我们给周围人已经带来很大的扰乱,乃至痛苦,而我们自己还不知道。如果是这样,那这个人做的就实在是太失败了。做人,实际上就是要培养我们对周围人苦乐感受的敏感程度,时时刻刻能把周围人的苦乐放在心里,而不是一直陷在自己的感受里面拔不出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对周围的人就会越来越没有感觉,越来越麻木,最后就会觉得,别人的好坏给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然后,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寂寞。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实际上都有明确的所缘境,这个所缘境非常具体,对一般的人来说,都具有可操作性。只要我们愿意,在这两个方面总能不断改善,不断进步。然后办事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接人待物就会越来越懂得礼貌。古人说:能者在职,德者在位。每件事情都能够尽心尽力去做,自然会有好的职务;每次接人待物能够懂得尊重别人,自然会有好的地位。人若能这样踏踏实实地用功,那颗妄心自然慢慢消减,那颗真心自然慢慢开显,这样一直努力下去做到极限,是什么境界呢?也就是说,智慧到了极限,慈悲到了极限,当然,那就是三界法王,也就成佛了。

学诚法师 为什么学佛

阿弥陀佛1、问:不学佛也可以行善助人,为什么一定要学佛,学佛的目的何在?学诚法师答:不学佛也可以行善助人,佛法与其他善法不同之处在于空性的智慧。证悟了空性的智慧,才能从生死的苦海中解脱;有了空性的智慧,才能实现大悲心,真正彻底的利人助人。一般人行善助人是有条件的,与自己关系好的、近的,自己有好感的,有着善与美的,才容易生起慈爱心;而建立在智慧之上的大慈悲是没有条件的,平等的,无限的。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悲智圆满的境界,把自己及一切众生都从烦恼痛苦之中解脱出来。
2、问:如何学佛?学诚法师答:学佛,就是学习佛陀的价值观、人生观,学习佛陀对待人事物的做法,前者是见解,后者是行持。在见解上,要寻找善师、听闻佛法,并思维消化;在行持上,要按照五戒十善的标准在生活中力行。
3、问:学习佛法有哪些途径?学诚法师答:佛法不等同于知识,它是转心、修心的经验,因此一定要跟有修行经验的过来人学。现在网络发达,到处都可以看得到佛经、开示,这些能让我们接触到佛法,但还不够,真正要学习,需要找到一起学习的师友,这是非常重要却又常被人忽视的条件。
4、问:学佛重要的是什么?学诚法师答:最重要的是愿力。没有愿力就没有动力,无论学佛还是信仰其他宗教,都会流于表面,无法与自己的生命结合起来。
5、问:学佛要学成什么样?学诚法师答:学佛是要让内心越来越清明、越来越智慧、越来越慈悲、越来越自在。
6、问:学佛是为了来生还是解脱?学诚法师答:行人虽然还在轮回中,但生命的方向是随顺解脱的,好比宇宙飞船在突破地心引力之前,还会围绕着地球旋转,但它旋转的趋势是脱离地球的。修行人通过一生一生的增长,最终达到究竟的解脱。
7、问:曾听老师说:“可以学佛但不能信教。”想知道佛教和佛法是什么关系?学诚法师答:这个教,是宗教,在我们国家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说不能信教,要看它是什么教?就我们佛法来讲,佛法跟佛教是紧密相连的。当然,其它宗教是另当别论的。我们信仰佛法的人,或者说有佛教信仰的人,肯定是一个对社会有底帮助、有利益的人。佛教非常注重自我完善。断恶修善、调伏烦恼、普度众生、利乐有情、自利利他、发菩提心等等,这些思想行为,对 国家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8、问:学佛要利益众生,那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学诚法师答:世人做一切事情,无非都是为了自己过得更好,佛法的目的也不过如此,只是方法不同罢了:世人采取的方法是自利,佛教的方法是利他。利他的同时就是度己,最终把自己从烦恼的此岸,度到智慧的彼岸;从生死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