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能知识 > 正文

沟通的艺术,《沟通的艺术》书稿

技能知识 · Sep 24, 2023

本文目录一览:

沟通的艺术

一,沟通是一门艺术,想要获得的良好沟通效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从三个层面探寻沟通的奥妙。

1.自身因素

沟通会受到自身因素影响,比如自我概念会使人在沟通中做出防卫姿态,不接受别人的建议;知觉偏差有可能形成刻板印象,造成对别人的误解;情绪表达不到位会让别人无法准确理解你,影响沟通效果。

2.沟通媒介

语言和非语言等沟通媒介对塑造沟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语言可以塑造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反映我们对别人的态度以及增进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3.沟通氛围

所谓沟通氛围,指的是关系当中的情绪氛围。沟通氛围好,沟通效果好;沟通氛围差,沟通效果也差。而沟通氛围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肯定信息的多少和对方是否处于心理防卫的状态。

基于这个三个层面,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运用12个技巧促进沟通,成为沟通的高手。比如适当地自我坦露、知觉检核、扩充情绪词汇,以及合理运用高权力和低权力语言、用描述式沟通代替评价式沟通等。

二,对待不同性格的人员需要先用心观察,了解每个人的工作方式,处事方式等,在别人“危难之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时沟通的过程中,抱着友好的态度,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沟通的艺术与技巧。

1、赞美行为而非个人:
举例来说,如果对方是厨师,千万不要说:你真是了不起的厨师。他心里知道有更多厨师比他还优秀。但如果你告诉他,你一星期有一半的时间会到他的餐厅吃饭,这就是非常高明的恭维。
2、透过第三者表达赞美:
老人常说“背后不说人坏话。”但是在背后说人好话确实事半功倍,从第三个人的口中听到关于自己的赞美可能是显得更加的真实,更有说服力。
3、客套话也要说得恰到好处:
客气话是表示你的恭敬和感激,所以要适可而止。如果对方是经由他人间接听到你的称赞,比你直接告诉本人更多了一份惊喜。相反地,如果是批评对方,千万不要透过第三者告诉当事人,避免加油添醋。有人替你做了一点点小事,你只要说谢谢、对不起,这件事麻烦你了。至于才疏学浅,请阁下多多指教。这种缺乏感情的客套话,就可以免了。
4、面对别人的称赞,说声谢谢就好:
一般人被称赞时,多半会回答还好!或是以笑容带过。与其这样,不如坦率接受并直接跟对方说谢谢。有时候对方称赞我们的服饰或某样东西,如果你说:这只是便宜货!反而会让对方尴尬。
5、有欣赏竞争对手的雅量:
当你的对手或讨厌的人被称赞时,不要急着说:可是…,就算你不认同对方,表面上还是要说:是啊,他很努力。显示自己的雅量。
6、批评也要看关系:
忠言未必逆耳,即便你是好意,对方也未必会领情,甚至误解你的好意。除非你和对方有一定的交情或信任基础,否则不要随意提出批评。
7、批评也可以很悦耳:
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说法是:“关于你的…,我有些想法,或许你可以听听看。”
8、时间点很重要:
千万不要在星期一早上,几乎多数人都会星期一忧郁的症状。另外也不要在星期五下班前,以免破坏对方周末休假的心情。
9、注意场合:
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自己的朋友或同事,这些话私底下关起门来说就好。
10、同时提出建议:
提出批评之外,还应该提供正面的改进建议,才可以让你的批评更有说服力。
11、避免不该说出口的回答:
像是:不对吧,应该是……这种话显得你故意在找碴。另外,我们也常说:听说…,感觉就像是你道听涂说得来的消息,有失得体。
12、别回答果然没错:
这是很糟的说法,当对方听到这种响应时,心中难免会想:你是不是明知故问啊?所以只要附和说:是的!
13、改掉一无是处的口头禅:
每个人说话都有习惯的口头禅,但会容易让人产生反感。例如:你懂我的意思吗、你清楚吗?、基本上…、老实说…。
14、去除不必要的杂音:
有些人每一句话最后习惯加上“啊”等语助词,像是“就是说啊”、“当然啦”,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就会显得不够庄重稳重。
15、别问对方的公司是做什么的:
你在一场活动遇到某个人,他自我介绍时说自己在某家公司工作。千万别问:你公司是做什么的?这项活动也许正是他们公司举办的,你要是不知道就尴尬了。也不要说:听说你们做得很好!因为对方可能这季业绩掉了3成。你应该说:你在公司担任什么职务?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职业就别问,因为有可能他没工作。
16、别问不熟的人为什么:
如果彼此交情不够,问对方为什么?有时会有责问、探人隐私的意味。例如,你为什么那样做、你为什么做这个决定,这些问题都要避免。
17、别以为每个人都认识你:
碰到曾经见过面,但认识不深的人时,绝不要说:“你还记得我吗”万一对方想不起来,就尴尬了。最好的方法还是先自我介绍:“你好,我是×××,真高兴又见面了。”
18、拒绝也可以不失礼:
用餐时,若主人推荐你吃某样你不想吃的东西,可以说:“对不起,我没办法吃这道菜,不过我会多吃一点...”让对方感受到你是真心喜欢并感谢他们准备的食物。如果吃饱了,可以说:“这些菜真好吃,要不是吃饱了,真想再多吃一点。”
19、不要表现出自己比对方厉害:
在社交场合交谈时,如果有人说他刚刚去了纽约一星期,就不要说上次你去了一个月,这样会破坏对方谈话的兴致。还不如顺着对方的话,分享你对纽约的感觉和喜爱。
20、不要纠正别人的错误:
不要过于鸡婆地纠正别人的发音、文法或事实,不仅会让对方觉得不好意思,同时也显得你很爱表现。
扩展资料:
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从其概念上来讲,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向特定个人或群体传递,并且达成共识的过程。沟通不仅仅仅是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还是一种技能;是对个人自身知识潜力、表达潜力、行为潜力的表现。
企业管理者也好、普通员工也好,做好沟通工作,是保障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沟通在管理中就如人的血脉,在生活中也同样的重要.如果沟通不畅,就如血管栓塞,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要学会沟通,就要必须懂得其途径。
因为它不只是语言,还包括动作、姿态、眼神、表情等等.有时候一个眼神,一句诙谐话语,抱一下肩膀,一个真诚的微笑......都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你工作开心、事业有成。
如果你没有和对方、同事、上司、下属得到适宜的沟通,那么你们的关系就不会很好,工作的开展也就不够顺畅,同事也不会真的服你.也许他会一时尊重你的职务,可结果是他会选取离开,去寻找自已的前途。
如果你没有与你的上司持续良好的沟通,那么,你的上司会对你持有一种不信任的心态,就算你工作做好了,他也不会怎样喜欢你。如果你的人际关系不好、沟通不畅,工作就会不顺心,因为没有人会与不懂沟通的人持续良好的合作关系的。
与人沟通的技巧(一)——如何巧妙地了解人和人性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内心或许时常会产生一种孤寂、渺小、自卑、困惑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我们不喜欢和不需要的。因为它很消极,与成功的心理和胜利的人生背道而驰。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人类的这种不良心理反应呢?
一言以蔽之,间题就在于我们的心灵与这个世界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
与这个世界沟通,实质上就是与这个世界上的人进行沟通,而且必须是有目的的沟通。可以说,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或者想做什么,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学会善于 与人沟通。在商场有句名言,叫做“人脉就是钱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有抱负的人,想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大展宏图,就得善于和上司、下属、同事进行有 效的沟通才能打通自己的成功之路。以至于年轻人谈恋爱,也得学会把握住对方特殊的心理,才能机敏地跨入对方的情感世界中去。因此,沟通永远是人们在生活 和事业中应该掌握的首要才能。从某种意义来讲,它是我们获取财富、快乐、幸福和健康的最重要的手段和策略。
俗话说:两军相遇智者胜。千智万智又以攻心为上。在人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过程中,人心可谓是最神秘莫测的世界。要打开人心这扇紧闭的大门,并非毫无办法。只要我们以成功的原则为指导,并且切实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自然就能很容易地敲开任何人心灵的大门。
在此,我们应该牢记,打通人心的策略,不仅是靠理性的逻辑力量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情商智术。因为人心虽然坚固,同样也十分脆弱。一旦找准关 键的要点,无论是对于恋人、顾客、总统还是千千万万的陌生人也无论是在工作或生活场合中,只要用心去做,其结果往往出人意料、事半功倍。
在我们掌握这些成功技巧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了解人和人的本性。这是我们致力于打开人心的大门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开始。
沟通就是与人交谈,并且达到自己事先想要的结果或者效果。交谈并不仅仅指说话,肢体语言,行为语言,凡是可以代替语言的行为都可以包括在交谈内。
一个人是没法交谈的,所以至少有两个人,沟通一方最终是听从或者信服了另一方,还是想法毫无改变,这是衡量沟通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沟通是艺术,所以并没有一个万能的沟通技巧,但是对于不同的人采用不能的沟通方式却是有的。人分有外向、内向、健谈、沉默寡言、自卑、乐观等,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人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在不同的场合也对沟通会产生影响,如果是在空旷的操场和在噪杂的闹市,即使是相同两个人用的相同的沟通方式,其结果或者效果也是不同的。
沟通的重点在交心,心与心的交流,往往只是一个相似的动作,一个相似的行为,或者一种相似的爱好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让昨天还不熟悉的人,今天就能成为好朋友。
你可以去看《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罗纳德·B·阿德勒 拉塞尔·F·普罗科特,的这本书!
电子版在公众号<从做销售起家>那里就有,你可以去那里回付“沟通的艺术”就可以了!
祝好运!!
1、 人际关系的演变中,辨证张力模式需要调和“联系”与“自主”。在一段关系中,或是初识并未深交时,或是异性之间朋友已过恋人未满时,或是上下级关系不平等时,是等待联系,还是主动出击,需要依靠“人际敏感度”去察觉。“联系”与“自主”应做到张弛有度。
2、由不同性别、文化等因素形成的知觉差异,应根据不同的场合自由选择应对模式。女性的语言常常包裹着多种含义,男生在对话女生时若与平时和好哥们在一起的思维方式一样,就会容易踩到雷区。
低语境国家的说话方式在遇到高语境国家时,若切换到对方的模式,可能会带来更顺畅的沟通。
3、 以同理心洞察他人的情绪,给予他人最需要的回应。有时候讨论一个问题,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给出一个适合对方情境下的答案。而有的时候,倾诉并不是需要对方给出解决方法,而是想要表达情感共鸣,让倾诉者觉得不孤单。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用心去体察,对方是处于怎样的心情。
4、对超越字面意思的精准拿捏。有一个很有趣的关于“意思意思”的笑话,讲的是一个人给领导送礼。每一句对话都包含了“意思”,且没有其他实质性的词语,却进行了四个来回。这是因为,这些话都超越了“意思”字面本身的意思,且都有不同的含义。
若只是理解表面,恐怕就会稀里糊涂闹笑话了。
5、 对于不可沟通的问题要适可而止。冰山的90%都在水下,所以某些问题在初期沟通遇到矛盾时,要觉察到哪些问题是因为对方还没认识到全部的真相而不赞同,哪些问题是这件事本身就是违反了对方的原则是不可调节的。
若是后者,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已经显现在面前,再沟通下去只会导致更多的矛盾和冲突,应及时刹车。
6、自我坦露时对“乔哈里视窗模式”的觉察,避免信息不对称踩到的雷区。“乔哈里视窗模型”有两处信息不对称,分别是 “盲视区”和“隐藏区”,前者是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后者是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
在“袒露”时,可能会由于某些原因不愿或无法给出确切的描述,而采取“沉默、说谎或模棱两可”的方式,若此处正好是盲视区,则会令对方产生信任危机。要体察到对方细微的变化和反应来判断此时应选择哪种策略来袒露。
7、 在沟通气氛出现变化时加以控制和引导。正向或负向的沟通气氛都会容易顺势加强,在负向气氛一开始出现时,便要意识到,以正面开放的态度去回应,化解负向信息。反之,负向信息的强度上升,会使冲突升级,导致不必要的矛盾。
扩展资料:
与人沟通应当注意的误区
1、一开始就煽情和下结论——在沟通中,尽量回避这种做法,特别是在演讲中,要先破冰,也就是通过三言两语,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先获得大家的心理认可,再来传达你想表达的信息,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
2、强推自己的结论——很多场合下,与人沟通时我们会用一系列的反问,来逼迫让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最后人家干脆不理你了,彻底放弃沟通,也会出现沟通变成吵架了,人家直接把沟通的大站关上了,会很尴尬。
3、压倒对手就是胜利——在与人争论或者搞辩论时,最容易陷入到这样的误区,双方都盯着对方,但是心里都在想如何让旁边的观众认同,对手对他来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听众,这样子会导致争论变成争听众,一心想的是压倒对手而不是说服对手。

沟通的艺术

品质性的定义主张,沟通只有在一方将另一方视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且无视沟通发生的场合和人数时才叫做人际沟通。


沟通可以是有目的的也可以是无目的的;


人绝对不可能不沟通,沟通行为本身也无法被逆转、无法被复制的。

同时,我们在沟通时还要注意几点容易陷入的困境:

很多时候意思不在字眼里,“醉翁之意不在酒”,意义是被人主动构建出来的;

沟通不见得越多越好,沟通过头也会造成问题;

成功的沟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

沟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最后,沟通并非天生的技能,是可以后天训练的。

沟通能力代表着一个人通过沟通,在某种程度达成个人的目标,并且理想上能维持或者增进关系的能力。


觉醒期 笨拙期 熟练期 整合期


我是谁 重要他人 认知保守主义 自我应验预言 自我强加的预言和别人强加的预言 认同管理 沟通策略


我们需要靠四个步骤来有效组织我们的知觉: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


任何有效的沟通,都离不开敏锐的知觉


知觉检核的完整程序包含了以下三个步骤: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同理心意味着我们要把自己设想成他人,去切身感知他人的观点和情感,进而去真诚地关心他人


我对你错、你对我错、双方都对也都错、这个议题不重要、所有观点皆有道理


承认世界的多样性,是避免刻板印象的有效方法


情绪由多种要素构成


首先,我们需要能辨认自己的情绪,清晰诚实地对待自己当下的心情。你可以理性地去思考,探究自己产生这样的情绪的过程本身。让自己知道,你在恼怒什么,或者为了什么事情沾沾自喜。然后,用口语化的表达精准地阐明你的情绪。如果你“想去看一场电影”,就不必对自己说“我觉得应该要看一场电影了”。如果你要描述给你的朋友,则要考虑到适当的表述,并表达地完整全面。比如说“当你讲到你的工作时,我觉得很无聊”,而不要说“我和你在一起很无聊”。分享多样的感觉,表达清楚前因后果,而不要只挑最负面的那一个去表述。最后,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分享感觉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还要选择最合适的沟通渠道。情侣间的小打小闹,真的没有必要放到朋友圈里去。


“自我内言”指的是根据某件事情自己引发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往往会导致实际的感觉和情绪


事实与意见的混淆、事实与推论的混淆、情绪性的语言


非语言沟通也非常重要


倾听是指将别人传递过来的信息赋予含义的过程,它包含了五个元素:听到、专注、了解、回应和记忆


倾听反应重视的是搜集资讯和给予支持,这些反应包括:借力使力、问话、释义和支持


比如三种最有力的辩证张力:联系和自主、公开和隐私、循例和新奇


分割、平衡、整合、再界定、再证实。


三个要素:明确地承认自己的越界行为是不当的、很诚恳地道歉、某种形式的补偿


人际关系的亲密感有四个维度:生理的、理性的、情绪的和活动的分享


三步走:事实、意见和感觉


我们可以通过先肯定共识,再提出不同思路的方法,来表示一定程度上的承认和赞同,以及对于对话本身的重视。


沟通气氛是由人际关系发展而来的

相互作用的信息会创造出正向或者负向的螺旋,在这样的螺旋当中,正向以及负向信息的频率和强度会不断增长。为了防止沟通中的冲突升级,我们要注意时刻控制这种气氛的运动方向。


吉布分别提出了六种支持性行为:描述、问题导向、自发性、同理、平等、协商。总结成一些比较有执行意义的建议就是:不要用“评价式沟通”去评价别人,而要用“描述式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说“你不知道你自己在说些什么!”而可以说“我不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不要试图用支配式的态度去控制别人,而要用问题导向的形式将焦点放在满足自己和别人的需求上;不要说“现在只能这样了”,可以说“看起来我们有点麻烦了,看看我们能不能一起想个办法”;不要用策略把自己真正的动机隐藏起来,而要自发性地向对方坦诚;不要问“你星期五下班之后要做什么?”,而要直接请求“我星期五下班之后要搬钢琴,你可以帮我的忙吗”;不要用中立或冷淡的态度体现出对别人不幸的漠不关心,而要用同理心去理解别人的处境,安抚别人的情绪;不要只是说“有时候事情就是会出错,没办法”,而可以说“我知道你花了好多时间和心血在这个计划上,但有时候事情确实不能顺我们的意”;不要说话的时候自带优越感,表现出“我比你优秀”,而要用谦虚平等的口吻;不要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而可以说“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告诉你我曾经用过的有效方法”;不要用确定性的口吻来彰显自己的自负和武断,你怎么能保证自己就是对的呢?可以用协商的态度来和对方讨论;不要说“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可以改说“我想你用那个方法可能会出点麻烦”。


不带情绪地描述行为、至少提出一个解释、表达说话者的感受、描述情境的结果和说话者的意图。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创造较为和谐却又有完善目的性的沟通氛围。


分析一下当男朋友的微信回复速度让你无法忍受时,你可以考虑的沟通方式:



“昨天晚上我发了好几条微信给你,你每条都隔20分钟才回,而且都只有两三个字(客观描述行为)。我觉得你可能是在忙,或者在跟客户沟通,总是看手机不太礼貌(提出站在对方立场的解释)。但是我每次发出信息以后都会盯着手机等好久(描述结果),这会让我很失落,还会有点生气(表达感受)。我觉得下次你如果要有一段时间不方便回信息,是不是可以先提前跟我说一下,这样我不会心情不好,你也可以专心工作(表达合理的意图)。”

良好的沟通方式应该是亲密而不具攻击性的建设性沟通。关系冲突系统在伴侣之间的展现非常具有代表性,一对伴侣所选择的冲突类型会显示出他们的关系:分离、独立或者传统。往往选择分离和独立的不如选择传统的沟通方式来得更有安全感。


要建设性地处理冲突,首先要确认你的问题和未满足的需要。把重点放在你为什么不满意,提出你本质的需求,而不是去情绪化地给别人贴标签。其次,你需要提前预约沟通时间。哪怕再生气,可以先对对方说我们今天晚上聊一聊,或者等你有空我们谈谈。让对方有所准备,正视你们的问题,而不是突然要求别人把关注点放到你身上,这种情形往往会导致破坏性的争吵。然后,描述你的问题和需求,商议解决之道。这个环节具体的沟通方式我们之前已经探讨过了。最后,我们还要跟踪这个解决方案的后效,以做调整。


解决冲突是考验沟通能力的终极大关。冲突是很严肃、紧急和具有破坏力的状态,解决冲突的意义往往非常大。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几乎可以用到所有我们之前讲过的理论和方法,简直可以算作一场大考试。首先我们要避免用防卫心态来对待,其次要掌握描述问题和需求的方法,利用所有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创造合适的沟通氛围。我们要倾听对方的心理诉求,还要利用同理心,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最后还要对知觉和认同进行管理,使用协商的技巧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当我们经历了第一章中讲过的几个学习阶段,最后融汇贯通达到整合期时,相信大家就能很好地解决沟通中的冲突问题,也能很好地应对大部分的沟通场景和需求了。

沟通的艺术

沟通的艺术
人际沟通注重和每一个人进行良性的互动。既不能够偏重某些人,使其他人受到冷落;也不应该只顾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爱说什么便说什么。否则你只是在发表意见,根本不是在进行沟通。善于沟通的人,必须随时顾及别人的感受,以免无意中破坏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人际沟通是不可或缺的活动,必须养成小心应对、用心体会、虚心检讨的良好习惯。一方面使自己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 一方面促使自己的人际关系获得改善。在愉快中把正当的事情办理妥当,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先说先死
先说为什么会先死呢?先说的人说出一番道理来,后说的人很容易站在相反的立场,说出另一番道理。虽然双方都说得头头是道,毕竟后说的人可以针对先说的人,做一番整理和修补,甚至大挖其漏洞,弄得先说的人好像相当没有学问似的。

先说的人站在亮处,人家把他的底细摸得很清楚。后说的人若是存心挑毛病,专门挑他的缺失,保证把他整得体无完肤。先说的人,说来说去顶多能说出道理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总有一部分被遗漏掉;后说的人,就可以针对这些缺失来大做文章,表现得很内行的样子。
有时候,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先说先死的情形也不同。比如,下属先说,说错了就会受到上司的批评,从下属的角度说,上司批评下属很正常。但是万一上司先说说错了,下属指出其毛病,那上司就会很尴尬:发火的话,就显得自己没度量;如果不发火,面子实在不好看。
有一次,化工厂厂长带领一群客人参观工厂,经过仪表控制室,忽然看见仪表板上有若干颜色不同的指示灯,有亮着的,也有不亮的。有一个指示灯,则是一闪一闪的。
有人问:“这个指示灯为什么会闪?”
厂长回答:“因为液体快到临界点了,如果到达临界点,它就不闪了。”听起来也蛮有道理。
想不到厂长刚刚说完,仪表工程师说:“不是的,那个灯坏了。”
结果厂长表情极为尴尬。
明白此道理的人,与别人一见面从不说正经话,专说一些没有用的闲话。中国人不是不喜欢说话,而是中国话多半不容易表达得很清楚,话本身已经相当暧昧,听的人又相当敏感,于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往往好话变坏话,无意成恶意,招来洗不清、挥不掉的烦恼,何苦来哉?所以中国人对闲聊很有兴趣,见面不谈正经话,专说一些没有用的,就怕先开口,露出自己的心意,让对方有机可乘,徒然增加自己的苦恼。这样做表面看起来是在浪费时间,其实,其目的是让对方先开口,使自己获得有利的形势。更何况,言多必失,废话说多了,难免会说漏嘴,透露一些有用信息,这样就可以明白对方到底是怎样想的,然后采取相应的应付手段。
中国人擅长明哲保身,就是因“先说先死”的痛苦经历造成的。中国人说话一向含含糊糊,让对方不明白其真实意思,就算随便一句打招呼:“要到哪里去?”得到的多半是“随便走走”之类的回答。只有碰到熟悉的朋友,才会说“我要去……”。
中国人十分习惯于“不明言”,即“不说得清楚明白”,却喜欢“点到为止”,以免伤感情。不明言的态度,比较不容易先说先死。因为一部分是我们说的,一部分是别人自己猜的,大家都有面子。同时也不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有话直说”,往往弄得自己灰头土脸,却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
很多人“有意见也不一定说”,往往鼓励别人先说,然后见机行事。他若不同意,就大肆抨击;若同意,也可能把别人的话改头换面,当作自己的真知灼见。这种让别人站在明亮处,自己躲在黑暗处的作风,使得别人不敢开口讲话,造成很多沟通的障碍。
不说也死
“不说也死”是说给懂得“先说先死”的人听的。
小丽是老板的秘书,一向勤勤恳恳、规规矩矩,从不出大错。星期四她得到通知,说星期五公司有个舞会,小丽很想参加。虽然按照公司的规定,星期五可以 *** 正装,但是身为老板的秘书,小丽每天都要穿职业套装,她不敢穿得太随便。可是既然有舞会,总不能穿正装参加吧?因此,小丽破例换上洋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在老板办公室进进出出,老板看着很不舒服,但没说什么。下午,老板通知她:“3点钟有个紧急会议,你准备一下,负责会议记录。唉,你怎么穿成这个样子,赶快换掉。”小丽这才说:“公司有舞会,何况今天是星期五,公司规定……”老板火了:“到底是舞会重要还是工作重要?”
小丽认为自己并没有违反公司的规定,回答的理直气壮。殊不知小丽如果回答的没有道理,老板还可以批评她。她回答的有道理,老板更是下不了台,于是恼羞成怒,逼迫小丽换掉洋装,否则“炒鱿鱼”。结果小丽强忍泪水,赶快打车回家,换衣服。
如果小丽一开始就向老板暗示今天是星期五,可以穿便装,也许老板就会不以为意了。
不要以为多说多错,不说不错。有话不说往往会使你陷入被动的局面。如果你的上司交给你一项很复杂的任务,你完成不了,又一直不敢开口,最后任务完不成,那所有的过错都是你的。如果你早说了,你的上司就会想其他的办法解决。而你明明完不成任务,还一声不响、硬著头皮继续做,往往贻误了时机。
还有,如果你很少说话,别人就很难了解你,不知你整天想什么,所以有晋升的机会也轮不到你,孔子欣赏木讷的人,却也主张言词必须通达。
如果你本来是个有说有笑的人,结果哪天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别人会觉得有些蹊跷。这种比较明显的变化,多半被认为是心理不平衡的反应。
如果你和老板一起去拜访客户,老板不小心说错了话,你却不提醒,老板很可能把过错都推到你的身上,指责你隔岸观火,居心不良。其实老板选你一起去拜访客户,必然是经过考虑的,认为你会对他有帮助。
凡事在说与不说之间,看情势、论关系、套交情,衡量此时、此地、此事对此人应该说到什么地步,才算合理。大家都不说,根本无法沟通。不能沟通,当然无法协调。
说到不死
突破的方式是最好能够做到“说到不死”,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点,对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说出合适的话。如何判断合不合适,就要看你的功夫了。
我们说“事无不可对人言”,又说“逢人只说三分话”,就是因为说话的对象不同。对知心朋友,当然“事无不可对人言”;而对一般人,则“逢人只说三分话”。比如一般人问你:“听说你要买辆跑车?”你的反应可能是:“没这么回事,我哪有那么多钱啊?”而熟悉的朋友若问你相同的话,你再否认的话,你的朋友就会认为你信不过他,所以你可能说:“我最近炒股票赚了点钱,是打算换辆车,但还没选好,你帮我参谋参谋。”衡量轻重,对一般人选择保密到家的策略,以免“先说先死”,而对朋友则采取私下透露,以“不说也死”的方式,以求“说到不死”。
在工作年会上,总经理正在讲话,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行政主管发现总经理遗漏了一项重要的行政决定,他不慌不忙地在便条纸上写下“关于……的决定”等,然后偷偷地递给总经理,希望提醒他,把此决定在会上公布一下。行政主管的做法就很明智,如果等总经理讲完话,行政主管急忙站起来,补充说明一番,相信总经理必定很生气,不但不感激他的补充,而且事后必定气冲冲地责备行政主管:“你以为我把那项决定忘在脑后了?(为人处世 sun)我记得比谁都清楚,只不过我认为暂时不宜在会上宣布,没想到你自作聪明,招呼都不打一声,就宣布了。”而行政主管必定会因“先说”而“先死”。 ‘
如果总经理真的忘了,而行政主管不说,那行政主管就会落到“不说也死”的境地:总经理会认为他根本心不在焉,这么重要的事都不提醒一下,以后根本不能信任他。
在说与不说之间,行政主管选择了一种合适的方式,即不明言,该提醒的也提醒了,至于总经理说不说出来,由总经理决定。无论以后有什么结果,总经理都不会怪到他的头上。
业务经理陪老板到客户那里谈判,客户提出让利3%,业务经理当场拿出计算器,熟练地计算一番,然后把结果显示给老板看,嘴上说:“不行,这样我们就无利可图了!”老板看看结果,心里明白,接着说:“虽然如此,但是看在老客户的分上,再想想办法吧。”
明明可以接受,业务经理嘴上却说不行,实则将决定权交给老板 。老板若同意,等于给对方一个人情;老板若不同意,则有充分的理由拒绝。所以,业务经理真正做到了“说了不死”。如果他计算完,不和老板商量一下,马上说“接受”或“不接受”,等于没把老板放在眼里,势必“先说先死”;如果他计算完,一句也不说,就等著老板做决定,老板就比较为难,因为他的做法摆明了告诉对方可以接受,老板再拒绝,岂不是让对方嘲笑?
“说到不死”其实就是说到合理的意思。只要合理,大家都能够接受,当然可以不死。
沟通的艺术
要想“说到不死”,就要掌握沟通的艺术。
首先要使对方听得进去。对方如果听不进去,就算你有千言万语,他全当耳旁风。所以开口之前必须谨慎,以免徒劳无功。当对方听不进去的时候,我们宁可暂时不说,也不要逼死自己。
中国人往往情绪反应激烈,一语不合,就可能翻脸。在沟通的时候,我们不能确保每一句话都说得很妥当,但至少从第一句话开始就特别小心,以诚恳的语气来使对方放心,使对方了解我们不会采取敌对或者让对方没有面子的方式来进行沟通。这样,对方才会逐渐放松。
第一句话就引起对方的戒心,使他觉得自己可能会吃亏,或者可能会没有面子,他就会采取躲避的策略;躲不开的时候,也会且战且走。一旦对方想“溜”想“躲”,就不可能获得圆满的结果。
中国人说话很少开门见山,而是先寒暄一番,看看对方的反应如何。如果对方心情不错,才可以进一步沟通。如果没说两句话,对方就很不耐烦,甚至要端茶送客,那你就算有再重要的事也要忍一忍,因为此时多说无益,“话不投机半句多”便是此理。
有人可能认为中国人的寒暄是在浪费时间,有正事不说,非得在无关紧要的事上大费唇舌,是不分轻重的表现。其实,他们根本不懂寒暄的妙处。东拉西扯,说一些没有用的寒暄话,目的在于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并且产生稳定对方情绪的作用。不急着讲,先摸清楚情况再说,乃是上策。
为了让对方听得进去,我们很容易采取讨好的方式,尽量说一些好听的话,让对方听起来很高兴而易于接受。其实,想讨好中国人,并不简单。既不能单纯地讨好对方,又要让对方听得进去,单纯强调话说得对并没有用,有时候,你说得越对,对方会觉得越没面子,以致恼羞成怒。
说得对,还不如说得妥当来得有效。但每一句话都要说得很妥当,实在不容易。任何话一出口,对方大多不会“就听到的话来判断”,反而多半“在听到的话之外去猜测用意”。弦外之音,往往比说出来的话更重要。
另一方面,在沟通时我们也要用心听取对方所说的道理,不要过于在意对方怎么说。任何一句话,认真去听,都可能听出某些道理,不可能毫无价值。但是,我们常常不在乎这些道理,却斤斤计较于对方表达时的态度和语气。换句话说,我们不认真听对方在讲什么,却十分介意对方是怎么讲的。事实上,愈有道理,愈容易引起听者的反感,所谓忠言逆耳。
但中国人很奇怪,心中有话不一定说出来,而要等著对方来猜;就算我们勉强说出来,也必定说得含含糊糊;而当我们说得很肯定的时候,对方就更小心了,因为说得斩钉截铁的未必是真话。中国人这样做不是没有道理,只是不了解的人,很难明白我们的真实意图,造成沟通障碍。既听他的话,又看他说话的样子,综合判断,才可以决定信或不信。
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挥察言观色的本领,关注对方说话时脸部的表情。表情比言语本身更能表达内心的动态。人类五官之中,眼睛是最敏锐也最诚实的,观察人的邪正,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准确的了。眼睛不能遮掩人的恶念。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昧。
在沟通方面,中国人最重视圆满,也就是设法站在每个人的立场上,让大家都有面子。如果是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不能只照顾几个人而冷落其他人。被冷落的人觉得很没面子,就会引起情绪上的反弹,不但增加沟通的困难,还会产生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在初见林黛玉时,说她“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林黛玉远来是客,夸奖她是应该的,但是当时迎春姐妹都在场,如果只夸奖黛玉的话,恐怕她们会觉得不快,所以王熙凤一句“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在夸奖黛玉的同时,又肯定了迎春姐妹,使大家都很有面子。
当然,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让每个人都有面子,确实很难。但在沟通的过程中,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则有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

沟通的艺术

? ? ? 1.沟通的重要性

? ? ? 沟通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它就像是空气,是水,是吃饭一样必要!“人”字一撇一捺两笔交汇,一撇代表一个人,一捺代表一个人,两个人交织在一起组成人类。所有的物种单一的都是不可存活的。人和人之间为什么能建立联系?在于沟通。然后人变成了人们。

? ? 2.沟通的历程

? ? ? 早期的研究者将沟通视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者建立了各种模式来说明沟通的历程。

? ? ? 最早出现的是线性沟通模式,在此模式中,沟通就像是一方对另一方所做之事:传送者把意见与感觉编码成某种形式的信息,然后借着演讲、写作等渠道,传送给接收者,接收者是指将信息解码的人

? ? 交流模式更新且扩充了线性模式,更准确地掌握住人类沟通的独特性。交流模式以“沟通者”取代“传送者”和“接收者”,沟通者这个词汇代表着我们同时传送和接收信息这个事实。我们通常会同时进行编码、传送、接收及解码信息等动作,而不是线性模式认为的单一方向或直线进行的状态。

? ? ? 交流模式也说明了,沟通者通常都有着不同的背景,背景来自于沟通者自身的经验,这会影响我们了解别人的行为的方式。在传播学的术语中,背景这个字除了指称环境外,也可以用来指称参与沟通者的个人经验以及文化脉络。

沟通的艺术

第一章

沟通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其参与者处于不同但是有所重叠的背景下,经由交换信息而建立关系,关系品质受外在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噪音所干扰。

1.我们为什么要沟通?

沟通是一种生理需求;沟通满足人们的认同需求;沟通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沟通达成人们的实际目标。沟通通常是满足各层需求最必要的方法。

沟通不是娱乐消遣,是人人都需要的。

2.沟通的历程

线性观→交流观

沟通者有着不同的背景,(个人经验和文化脉络),这会影响我们了解别人的行为的方式。

所以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范围,增大和别人的共通的背景,才能更容易理解别人,提高沟通质量。


沟通过程中有外在噪音(来自外部环境的噪音)和内在噪音(生理性噪音和心理性噪音)。心理噪音是重要的沟通问题。

期待心里噪音那一章。

交流式沟通是双方共同创造出来的,双方在沟通上会互相影响。

3.沟通的特点


一、沟通可以是有目的或无目的的行为。

二、沟通是不可逆转的。

注意言辞,控制情绪,有利于幸福啊!

三、人不可能不沟通。

四、沟通是不可复制的。

五、沟通同时具有内容和关系两个向度。

沟通的误区

一、沟通不见得越多越好。

二、意思不在字眼里。

三、成功的沟通并不表示彼此了解。

四、人的反应并非只针对单一事件或特定的对象。

五、沟通不会解决所有的问题。

人际沟通的本质。

科技与人际沟通。

平衡个人化与非个人化沟通。

六、如何成为沟通高手

沟通能力应以程度或范围划分;

沟通能力是可以后天学习的。

沟通的艺术-学习总结

今天学习的小理论,叫做“沟通的艺术”。

我们每天的生活里都在与人做各种各样的沟通。但人们很少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沟通的困难有关。



①首先,需要沟通的情境往往是两难的。有很多情况下,你想提出自己的要求或建议,但你又会考虑对方接受起来是否会不开心,不乐意等。

②其次,即便你发起了沟通,也不一定能到达对方。而有时候你感到对方明白了你的意思,对方也不一定会遵循你的沟通请求。



人际沟通的专家Ronald B. Adler与Russell F. Proctor教授)的《沟通的艺术(Looking Out/Looking In)》提出:



关于沟通的6大常见误解



误解1:只要我单方面主动、积极地沟通,就可以和对方进行良好的沟通。

否。

在沟通过程中,沟通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沟通的质量同时受到双方各自的沟通意愿、状态与技巧的影响。




误解2:只有双方明确地表示要沟通,人们才会开始沟通。

否。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沟通。当我们不说话时,我们也像无声的传话筒,通过肢体动作、表情传递各种信息。因此,沟通是从我们和对方碰面那一刻就开始了,而我们说话前传达的非语言的信息,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的沟通。

误解3:沟通当然是越多越好。


否。

沟通得多不代表沟通得好。纠缠在负面的沟通中只会产生更多负面的结果。



?误解4: 沟通一定会让彼此加深了解、拉近关系。

否。

即使沟通很顺畅,但不代表双方都加深了对对方的了解、拉近关系。

这是因为,不是所有的沟通都会拉近关系。关系的增近,取决于沟通过程中进行深度的自我暴露。



误解5:所有类型的问题都能用沟通解决。

否。

不是所有类型的问题,都是沟通能解决的。



不过,虽然有时沟通没有办法帮助你达到你想要的目标,但沟通一定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你所处的现状。



误解6:只要有好的沟通技巧,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

否。

沟通没有单独一套完美适用于所有沟通情境的沟通技巧,因为每次沟通是不可复制的,条件不同,沟通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沟通?



1. 专注于你真正想要的结果

2. 自我监控


在沟通过程中,保留一部分对自己情形的觉察(awareness),可以帮助你在沟通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3. 营造安全、良好的沟通气氛


在正向的沟通气氛中,沟通会更顺畅,参与者们也会更乐于沟通。



4. 学习多样的沟通行为方式

针对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我们得使用不同的沟通方法。除了进行坦诚的自我暴露外,保持沉默、模棱两可的回复、或者回避都可以传达出不同的信息、达到不同的效果。

沟通的艺术

? ? ? ?

? ? ? ? 众所周知,团队是由基层和管理层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小到一个部门,大到一个公司,都可以称之为团队。

? ? ? ?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一滴水只有溶入大海才不会被阳光蒸发,一棵树只有长在森林才能够抵挡风沙。在团队协作中,沟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创造和提升团队精神与企业文化,完成共同愿景的主要途径和工具。

? ? ? ? 沟通,是通过讯息和情感的传达,促使双方达成共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宝贵的是真诚、信任和尊重,而这一切的桥梁就是沟通。


? ? ? ? 在公司里面,同事之间的沟通,可以促进信息业务和工作方法的共享;部门之间的沟通,可以传递信息,增进配合,提高默契;公司领导与员工的沟通,可以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促进和提高其工作效率与成绩。

? ? ? ? 沟通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关于沟通方面的技巧,外面有很多相关的书籍资料或者培训课程,本人自我感觉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曾经也去听过有关沟通方面的课程。其中有几个关于沟通技巧的关键词语给人印象很深,让我产生了几点心得体会,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 ? ? ? 一、微笑。我们在与他人进行语言沟通时,要始终保持微笑的神情,它会传递出乐观,积极,友善的讯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曾经有人问国际功夫巨星李连杰:“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功是什么?”李连杰答道:“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功是微笑!”的确如此,真诚自然的微笑让人如沐春风,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化解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再急,也要注意语气;再烦,也请保持微笑。


? ? ? ? 二、赞美。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口头沟通时,要多说一些正面赞美别人的口头禅,避免说一些负面伤害别人的话语。赞美之语如同太阳,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生长在我们内心的花朵,如果没有赞美之语的阳光照耀,就无法迎风绽放。沟通的最终目的是说服他人采取正面积极的行动,口头沟通想要表达得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开口之前先把话想好。有个成语叫做覆水难收,我们说过的话就如同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想要批评人时,咬住舌头;想要赞美人时,高声表达。

? ? ? ? 三、倾听。说服是成功的左手,倾听是成功的右手。沟通重要的原则之一是平等,尊重上司,是一种礼遇;尊重同级,是一种谦逊;尊重下属,是一种风度。切忌以自我为中心,要平等待人,善于倾听。倾听别人说话既可给予别人高度的尊重,又可获取信息,增进了解。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在沟通中不仅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大大改善人际关系。正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所说:“倾听,用你的双耳以说服他人。”


? ? ? ? 以上三点在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沟通技巧里的三大法宝。古语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类最伟大的成就来自沟通,沟通是不可或缺的领导和管理才能,使人拥有迈向卓越成功的力量。一个人沟通能力的好坏,决定了其在工作,社交和个人生活中的品质和效益。


? ? ? ? 有效沟通,从心开始,它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在团队协作中,让我们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多一点沟通,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少一点争执。只有这样,我们的团队才能形成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工作之中从而不惧任何挑战。

《沟通的艺术》书稿

《沟通的艺术》这本书是畅销40年、再版14次的美国权威沟通教材,也是超过200万大学生使用的人际关系最佳读本。既关注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介绍,也加入了丰富实用的阅读材料,让你可以轻松学习和应用书中的沟通技巧。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罗纳德?B?阿德勒致力于沟通的研究和写作。他的著作主题涵盖了商务沟通、公共演讲以及社交技巧。拉塞尔?F?普罗科特,是北肯塔基大学教授,在一次沟通学会议上与阿德勒相遇,他们围绕沟通这个主题广泛地撰写文章、合作出版了许多教材。


——· 本书金句 ·——


1.沟通能力是一种人人可以拥有的技巧,它能帮助你在维持现有关系的前提下从他人身上获得你所寻求的信息。


2.认同管理就是为了向他人呈现出你不同的脸面或者角色。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试图展现的自我,是一个得到社会承认的形象。


3.倾听是最普遍但也是最常被人忽视的沟通形式,包括五个要素:听到、专注、理解、回应和记忆。


4.沟通者应对冲突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逃避、调适、竞争、妥协、合作等,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合作获得双赢是最为理想的结果。


——· 核心内容 ·——


一、认同管理如何影响他人看待我们的方式以及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如何发挥作用?


1.为什么需要管理认同呢?


一是为了开始和经营关系;二是为了获得别人的顺从;三是为了保住别人的颜面;四是为了探索新的自我。


既然管理认同这么重要,我们该如何管理认同呢?


在面对面的沟通中,沟通者可以通过举止、外貌和配备三种方式管理他们的认同。


2.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如何发挥作用?


在生活中,知觉有几种倾向会导致沟通出现障碍。这几种倾向有:对人严厉,对己仁慈;先入为主;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被期待所影响;最明显的最有力等。


为了杜绝出现这几种倾向,验证我们对别人行为的解释是否正确,知觉检核是一项很有用的工具。知觉检核的要素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描述你注意到的部分;二是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解释;三是请求对方对行为解释做澄清。


跟知觉一样,情绪也会影响沟通的质量。情绪分为有助益的情绪和无助益的情绪,所谓有助益的情绪,就是可以提升人与人之间沟通品质的情绪;而无助益的情绪,比如怒气、沮丧、惊恐、妒忌等对人际关系和沟通毫无帮助。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无助益的情绪减到最少。


如何才能减少无助益的情绪呢?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方法。


第一步骤是监控你的情绪反应。当你处于无助益的情绪时,要学会辨认这些情绪。第二步骤是注意引发的事件。在你知道你的感觉如何之后,要思考一下是什么事儿引发了你的反应。最好的办法是注意出现无助益情绪时的情境。第三步骤是记录你的自我内言。这个步骤就是分析联系起引发性事件和你感觉之间的你的想法。第四步骤是重新评估你的非理性信念。


在第四个步骤里,首先判定你所记录的每一个信念是理性地或者非理性的,接着解释这个信念为什么是理性的或者非理性的。最后,假如这个信念是非理性的,你应该写下一个较为理性的替代思考。这样可以让你在未来面对相同的引发性事件时,感觉会更好一点。


二、非语言沟通的特征和类型以及倾听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1.非语言沟通的特征。


非语言沟通的第一个特征是主导着关系;非语言沟通的第二个特征是提供许多的功能;非语言沟通的第三个特征是模糊不清。


2.非语言沟通的类型有哪些?


非语言沟通的类型有:一是身体动作。包括身体定向、姿势、手势、表情与眼神等;二是声音;三是触碰。比如握手、拥抱、推搡等。四是外貌。或多或少我们都认识到,外貌会将信息传送给别人。


3.倾听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倾听是最普遍但也是最常被人忽视的沟通形式,包括五个要素:听到、专注、理解、回应和记忆。


无效倾听的第一个类型是虚伪倾听;无效倾听的第二个类型是选择性倾听;无效倾听的第三个类型是防卫性倾听。


造成我们难以有效倾听的原因有哪些呢?一是超负荷的信息;二是心不在焉;三是错误的假定。


如何应对有效倾听的挑战呢?


第一个方法是少说话;第二个方法是摆脱注意力分散;第三个方法是寻找关键意思。


三、家人、朋友、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


家庭沟通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


第一,家庭沟通是形成性的;第二,家庭沟通是由角色驱动的;第三,家庭沟通是自发的。


朋友间的友谊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第一,友谊可以分为任务导向的和关系导向的;第二,友谊可以分为高度义务感的和低度义务感的;第三,友谊可以分为频繁接触的和偶尔接触的。


伴侣之间发生冲突的三种类型。


第一,波动型;第二,回避型;第三,效用型。


沟通者应对冲突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逃避、调适、竞争、妥协、合作等,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合作获得双赢是最为理想的结果。

《沟通的艺术》: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听的不如会沟通的

时下,沟通在工作、生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仿佛每个人都知道沟通的重要性,每个人都重视沟通。可另一种情况也同样常见,人们不善于沟通,不知道怎么沟通,甚至是懒得去沟通。

很多人把这种情况归结为自己的性格使然。其实哪有天生就会沟通的人呢?大家之所以不善于沟通,一方面是因为没掌握沟通的技术,另一方面,也可能只是嘴上重视沟通,心里其实根本就没觉得沟通有多重要。

按照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即便没有很好的沟通能力,生活也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所以提高沟通能力就成了一件锦上添花而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可事实却是,沟通的重要性比想象的还要重要,如果没有沟通,人甚至将会死去。

公元1196年的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想知道一件事,在没有人跟婴儿接触之前,婴儿一开口会说哪种语言?是古老的希伯来语,还是希腊语或者是他的生身父母所说的语言。所以他命令,照看婴儿的保姆可以给婴儿提供成长的全部物质条件,比如食物和清洁。但是,却不允许对他们说话。实验的结果是皇帝对这个问题最终也一无所知,因为在没有沟通的环境下,所有的婴儿都死去了。

另一件事情发生在越战中。在北越的战俘营中,美军士兵被禁止相互交流。如果发现交流,将受到严厉的拷打。为了能够继续沟通,他们发明出一套简单的敲击墙壁进行联系的暗语。

在囚犯被单独监禁时,一旦听见墙壁的敲击声,即便是冒着接受酷刑的危险,他们还是会做出回应。事后这些战俘接受采访时说,与残酷的拷打相比,断绝与其他人的联系根本无法忍受,甚至比死亡还恐怖。

这就是《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为我们重新认识沟通明确的观点。这本书初版至今已经超过30年,在美国拥有超过200万的读者,是畅销榜的常客。目前,他已经出版到第15版。时间证明,《沟通的艺术》无愧于沟通书籍中的经典之作。

作者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都是沟通领域的专家,常年致力于公共演讲,商务沟通,小团体沟通,社交技巧研究和普及工作。书中从认识自我、了解他人、处理沟通的相互关系入手,逻辑清晰地介绍了良好的沟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方法,还加入了大量耳熟能详的电影桥段和小说情节作为补充,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沟通的艺术》认为人们需要沟通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分别是生理需求,认同需求,社会需求和实际目标。正如刚才美军囚犯的例子,我们的生理因素决定了人需要沟通,人离不开沟通。研究发现,积极的沟通不但能够让身体更健康,还有助于其他各项生理机能的提高。一个人一天只要进行短短十几分钟的人际沟通,就能显著改善他的记忆能力。

除了有利于健康,沟通还是我们标定自己的唯一方法,是唯一的方法。因为究竟我们自己是聪明的还是蠢笨的,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都只能在沟通中从他人的回应中得到答案。

此外,沟通在社交需求和满足工具性目标中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具性目标是指让别人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去行事。比如你交代发型师怎么修剪你的头发,你争取装修工人按照自己的意图工作,这些都可以说是目标性的沟通。为了表达自己和获得协作,我们同样需要沟通。

明白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沟通,那么怎样去提高沟通能力呢?《沟通的艺术》明确了三件事情:

一是如何正确表达?

生活中的对话主题散乱,不说事情只表达情绪等现象随处可见。怎么才能把真正的想法表达清楚,在心平气和的氛围中完成交流?怎么才能不引起别人的情绪,实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采用哪种说话的方式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一种以第一人称为主体,包含行为、结果、感觉、意愿五种要素的句式,在清晰表达自我方面非常实用。

很多人都有催人还钱的经历。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语境,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人财两空的结果。钱没要回来不说,还会得罪朋友。

那么按照推荐的句式我们可以这样表达:我已经几次问你什么时候还钱了 (行为) 。我觉得你似乎一直在回避着我 (感觉) ,对此我感到非常的不舒服( 结果) 。我希望今天我们能拿出一个解决的方案来 (意愿) ,不然这件事情真的要破坏我们之间的关系了。

在这段话中,我们主要说出了客观事实和自己的感受,并且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不断降低对方的防卫心理,从而达到清晰表达的目的。

当然作者也说,并不需要在每次谈话中都涵盖全部五种要素,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对五种要素进行顺序调整和数量增减。

同时,在阐释结果和表达意愿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他人和第三方三个不同的角度自由选择切换,以达成最清晰的效果。比如陈述事情的结果,可以从说话者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接收者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其他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三个方向来表述。

还拿催还欠款为例,可以说不还钱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也可以说不还钱对方会面临什么结果,还可以说不还钱对其他人有什么影响。

我们通常认为不用多讲,别人就应该知道这些后果,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明确地陈述出结果,可以保证你的表达不会给对方留下多余的猜测空间,避免理解的偏差。

二是如何有效倾听?

沟通是两个人的事,说好了自己的事,还得能听懂别人的事。左耳进右耳出,这不叫倾听,顶多也就算是听见。《沟通的艺术》提出倾听应该满足五个要求:听到、专注、理解、回应、记忆。

值得我们引起注意的是回应和记忆。沟通在本质上是双方的交流,所以即便是听别人说话,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交流中去。如果没有保持眼神的交流,适当的面目表情或者是语言的回答,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在听。

研究发现:大部分人对刚刚听到的信息,只能记住50%的内容,八小时之后,这个数值会降到35%,两个月后,会继续降到25%。所以我们听到和记住的信息,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无效倾听的原因可能来自超负载的信息、先入为主的态度、外在噪音、缺乏训练、听力问题等等因素。想要排除这些干扰,《沟通的艺术》介绍了四个提高倾听能力的方法。

首先要 少说话 。虽然我们都知道那句著名的哲言。“人有一个嘴巴,两个耳朵,就是为了让我们少说多听”,但事实上,我们还是要比自己以为的要说的多。

其次要尽量 摆脱注意力分散 。在交流时,外部环境的改变,比如电话铃声、电视节目、朋友造访等等,都会打乱我们的交流。而内心沉浸于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身体上的不适感也同样会干扰我们的交流。所以,对于重要的沟通,应该尽量安排在安静的场所,并且做好内心的准备。

再次是 不要过早评断 。大多数人都知道,在别人说话时,不要过早下结论,但正如和明白少说话的道理一样。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导致本应交换观点的谈话,很容易变成唇枪舌剑。

最后有效的倾听,应该 寻找重点 。人们在说话时,大部分都有一个中心思想。沟通时,需要利用思维快于语言的特点,不断去提取别人话语中的主题,即便是对方说的含混不清,我们也应该不断去提醒他,把思路转到重点问题上来。

三是怎样处理人际冲突?

说清了自己的事,听懂了别人的想法,还得懂得协调人和人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冲突不可避免。大多数人对冲突的印象往往都是厌恶,因为冲突会让人想起争吵、抵触、纷扰、挣扎、麻烦、暴力等等负面信息。不过,仔细想想其实冲突并不是一无是处,《沟通的艺术》就提出,用正确的沟通模式处理冲突,不但会减轻冲突的伤害,甚至还有可能成为增进彼此关系的契机。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五种处理冲突的沟通模式。有回避问题,不去努力处理冲突,最终导致双输局面的“逃避模式”;有按照别人的意思行事,不再坚持己见,形成一输一赢局面的“调适模式”;也有更多的在乎自己而较少关切别人,造成带来报复的“竞争模式”;还有各让一步,和平共处的“妥协模式”;最后是在冲突中寻找双赢解决之道的“合作模式”。

每种模式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情况。对于最能体现处理冲突智慧的合作模式,《沟通的艺术》为我们介绍了它的六个操作步骤。

第一步,确认自己的问题和需求。 在冲突中,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比如,在催朋友还钱这件事上,表面上我们需要金钱,可实际上,我们的内心需求可能是不想成为被朋友利用的受害者。找到真正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第二步,订立约会。 良好的沟通必须建立在双方都有准备的基础上。破坏性的争吵,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其中一方没有做好准备就被迫进入了对抗之中。所以,在解决问题之前,要尽可能的留给双方平复心情准备交流的时间。

第三步,描述自己的问题和需求。 这里需要借助前面所讲到的如何表达和阐述的技巧,通过行为、结果、感觉、意图的表达,把自己真正的需求向对方说清楚。

第四步,思考对方的观点。 在处理冲突时,思考对方的观点,会让对方觉得比较公平,从而使对方更加愿意配合去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第五步,商讨解决之道。 在这一步中,我们需要和对方进行头脑风暴,想出尽可能多的、潜在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评估出一个可操作的方案去实施。

第六步,持续追踪解决方案的后效。 即便是我们在用心去寻找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还是会暴露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需要留出一些时间,去观察方案的执行情况。然后对方案持续改进,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沟通非小事。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沟通的艺术》无论是在学理涵养,还是在现实操作层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正如他的译者,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博士黄素菲所说,这是一本让学生可以信赖又实用的教科书,也是一本公司或机构主管提升的工具书,还是父母、妻子、家人之间沟通的参考书。从个人提高,追求事业和家庭和谐来看,沟通当然不是小事,而是需要我们真真正正,付出艰辛,努力去提高的一项必备技能。